王邈達简介
王邈達(1878~1968),名孝檢,號若園、盎叟、覆船山農,嵊縣普義鄉白泥墩人。早年就讀于杭州紫陽書院,父芷湘命棄儒從醫,遍讀家藏醫籍。27歲在家鄉行醫,並培植學生。後至滬、杭,醫名漸著。民國8年(1919),遵父囑,在嵊縣創辦芷湘醫院,自任院長。13年,因在杭以處方一劑治癒富商沈某重病而被譽為“王一帖”。34年後,與史沛棠等合辦杭州六通中醫療養院,自任院長兼中醫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浙江省中醫研究所顧問,曾任浙江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與竺可楨、張味眞等友善。1953年,書面向衛生部提出振興中醫事業的建議,並將所藏醫書1692冊獻給國家。行醫60餘年,擅內、婦科。“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12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學術上力主醫《易》相通觀點,運用《易》理解釋陰陽之道和生理、病理、方劑諸方面,並付諸醫療實踐。畢生致力於《傷寒論》研究,辨偽存眞,補闕考訂,有不少獨特見解。所著《漢方簡義》,自序云:“漢方者,漢醫聖張仲景先師所訂之方也。方以漢稱,所以別中外、分時代也;簡義者,以簡單之辭,簡要之旨,釋明醫聖立方之精意。”《學醫十步驟》為初學中醫入門書,指引漸進途徑。晚年著《傷寒論講義》,歷時數年完成,即將出版而遭散失,僅片段刊載于《浙江中醫雜誌》。高學山《傷寒論辯似》與《金匱注》,生前未付印,且有殘缺,邈達以重價購得手稿,加以詳校補訂,於1955年由新醫書局出版。
馬 序
《易•繋辭》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故,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蓋非極深研幾,不能以與於此。《漢志》敘隂陽五行、天文曆譜、蓍龜雜占、形法數術,大抵皆易之支與流裔,若其書有《堪輿金匱》及《宫宅地形》諸目,疑與後世相墓書爲近。世傳相墓書,雖多出唐後依託,然其術之精者,亦自有法度,固不能人人而喻。得其趣者,必於象數有合,不可誣也。葬法本取諸大過 ,藏其形魄,所以厚終,非所以徼福。俗師不足知此。禮失而求諸野,楊曾之流,皆生五代亂世,或其有託而逃者歟?晦庵、元定 大儒也,亦樂道之。蓋山川融結,自然之理。若元運衰旺,亦猶五德終始之説矣。清人若張惠言註《天玉》,李文田註《撼龍》,猶不能得其義。吾友王君邈達,病蔣大鴻、趙連城两家之言隱而未宣,乃發憤著《仰觀俯察》、《地理辨正揭隱》二書,盡發其秘。蓋王君晩而好易,其所得多由自悟,窮探力索之久,始灑然而不疑。時人或未能先之。以視繆希雍 、端木國瑚之書,迥乎不侔矣。《禮運》曰:“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此當爲塟法所祖。王君之説時位,庶幾得其義者。世之言此者,得於形未必得於氣,得於氣未必得於理。若王君之書,可謂詳且晰矣。
今年君七十,凡與君遊好之士,謀爲刻是書以夀之,囑以一言爲之引。余以君是書足以自夀,亦足以夀人,固無待於鄙言。若夫隨喜讚歎,比於進君一觴,則亦不容以固陋辭。惜乎!於君之書,未能窺其涯涘也。
丁亥 六月馬湛翁
鄧 序
堪輿家最上之名義曰“玄空”,玄空之學,盛於江西,自唐迄宋,楊、曾、廖、賴四大家,夐乎尙矣。明清之際,雲間蔣大鴻、武寜趙連城,分樹幟於南北。連城傳劉月泉,月泉傳蔡良材,良材傳湖北樂惟楚,惟楚還以傳之武寧錢子英,世所稱連派者是也。清咸同間,余季叔祖宦於湘,得湘名宿劉麓嚴先生《玄空闡秘》。解組後,移家湖北樊城。余十三時,侍先君至樊省視,叔祖獨將生平所得於湘劉者,悉以授余。且語余曰:“欲徹底討論此學,非求教連派之嫡系不可”。余謹誌之。弱冠,應童子試,寓武寧城,乃訪知錢子英夫子而師事焉。追随左右十餘年,盡得趙氏遺傳,反覆尋繹,較湘劉派更爲精確。叔祖見背,余來樊相墓,遷延嵗月,樊中兄弟留居,遂爲樊城人。有清季世,陽新劉君止安嘗踵余門,願受業。止安者原籍武寧,即劉月泉之五世嫡孫。呈閲遺傳《心印》,同出一源,甚相得也。民國十七年以後,止安屢來樊謁余。余亦屢至止安家,往返两千里,交益篤。安爲余言:“年來與江浙同志講求地學,均由王君邈達爲介”。余於是又因止安而獲知王君。王君好學深思,止安復出其連派精義以與之印證研磨,於是止安之學傳,而王君之著述彌富。三十二年秋後,疊接止安書,並寄示王君新著《地理辨正揭隱》,凡五卷,將付剞劂,索序於余。余維玄空之理,本隂陽開闔平正通達之大道。而先哲經義,往往託諸神奇,即有傳註詮釋,亦必隱約其旨,謂“天機不可洩漏”,以致後人讀其書不得其訣。無怪數千年來,其學或以僞亂眞,且新學家詆爲迷信,而大道愈以不明也。王君此書,取雲間蔣子《地理辨正》之名而爲之揭隱,凡以前詞意如射覆、如猜謎,令人不得其訣者,一一闡明無遺。別開生面,舉連派精義發揮而光大之,數千年不宣之秘,一旦瞭如指掌,誠昏夜之明珠,迷途之捷徑矣。余曩歲亦曾著有《堪輿源流説》,形氣合講,論挨星於天星,分別講解,分上中下三篇,計六册,未及梓而爲洪流所没。晩年整理殘篇,耗盡心血,粗具眉目,大道之行,有志弗逮。今既喜止安之能守薪傳,又喜王君之公其術於天下,俾人人得藉是錀以升堂入室,不獨吾道之幸,抑於世道人心之救濟,所關非細也。是爲序。
甲申 孟春之月武寧鄧玉芬蓮舫拜撰。
自 序
蔣子大鴻所集《青囊經》、《青囊序》、《青囊奥語》、《天玉經》、《寳照經》成《地理辨正》,蓋其意誠恐地學僞書盈車充棟,邪説横行,正理日湮,致流毒於無窮也。及閲其傳註,猶是抱天機不可洩漏之旨,以爲書可傳而其訣決不可傳。不知能善讀其書,得解其書中之意者,即其訣已寓於書之中,非書以外另有其訣也。如不善讀其書,不解其書中之意者,則書是書,訣是訣,有若非得其訣即不能讀其書也。
余研究是書已十載於茲,戀西湖形胜,寓居杭垣。丁丑 事變,避地来滬,應診之餘,不忘夙好。滬上同志如沈聯芳、陳叔平,均與相契於道,見余所著《仰觀俯察》,旣洞悉玄空眞理,囑余註解《地理辨正》,將其隱辭一一揭明,公諸於世,庶幾標眞諦,闢僞説,以是醫人國族,較之一診活人,一方救命者,爲仁不尤溥耶!余故不辭簡陋,起草於己卯夏,脱稿於庚辰冬,字字依據玄空眞理,將前人書中隱秘盡情揭明,纖悉無遺。書成,命名曰《地理辨正揭隱》。質之沈、陳二君,僉謂余之此作,直能抉著書者之心以爲心,且能體集書者之意以爲意,無隱不顯,無秘不宣,不僅爲蔣子作解人,楊、曾二公作功臣,洵濟世之寳筏也。余笑謝不敢承。然向來術士,夾秘自矜,與作僞欺世之惡障,固期有以廓清之矣。
庚辰冬若園王邈達序於滬上。
凡 例
一、是書本雲間蔣大鴻所集之《地理辨正》,用武寧趙連城所傳之《星卦口訣》以揭開其隱秘,故名《地理辨正揭隱》。
二、是書既名《地理辨正揭隱》,即用其書中篇目爲之分卷,以《青囊經》爲卷一,《青囊序》爲卷二,《青囊奥語》爲卷三,《天玉經》爲卷四,《都天寳照經》爲卷五,共分五卷。
三、是書未及玄空原理者,因《地理辨正》中名篇,惟《青囊經》始言天地、隂陽、奇耦、河洛、八卦,終於干支、六甲、五子、九宫、八門,餘則言排卦、挨星、推運者居多,一經追索源流,反嫌節外生枝。
四、是書稱《地理辨正揭隱》,凡欲辨正,必先辟邪,乃未經辟邪而僅即辨正者,曾恐近時邪説横行,一經辟邪,反啓門户之爭,故只將辨正之隱秘一一揭明之,蓋因正道既明,其邪説不待辟而自遠矣。
五、是書乃培植人種之要訣,因爲歷代帝王所禁斷,不敢昌言無忌。茲將其隱秘一旦爲之揭明,未始非我國之鴻鈞大轉,而得强種强國之機會也。少年新進,實未嘗讀其書,究其理,得其訣,而夢見其中之奥妙,直斥之爲迷信,是亦妄人也而已矣。
六、是書所用通根排卦、挨星、推運各訣,係從天地之原數而出,猶算學家之用九歸,均可一一還原。
七、是書所用各訣,須分先後,先定坐山,再尋通根,而後排卦。既得卦位,又起挨星。星既合,更用推運。後學僅得一訣,而未知其全,固不可與語玄空。苟得其全,而不知用法之先後,亦未可與言玄空。
八、是書爲孝子慈孫欲妥先靈,恐被邪説所誤者而作。蔣、姜師弟雖有傳註,因嚴守天機不可洩漏之陋習,名曰《辨正》,實反滋邪。兹既得連城派之眞訣,再絞盡四十餘年之心血,一一揭開其隱秘,不僅存《辨正》之虚名,且可得《辨正》之實用也。
慧安居士 2009-09-02 21:23
青囊经
大鸿删去传述者之姓氏,与篇名,殆有深意歟。
上 卷
(古文作堪舆篇.丘延翰作地理论.郭景纯作气感篇)
此卷,言气以成形,因形得数,分天地、阴阳、河图、洛书、五行、八卦,為生化万物之原,而曰化始。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偶,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辟闔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制临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刚。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於阴,柔生始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溯自太极中虚,清阳升,而為天;浊阴降,而為地。经云:天尊地卑。尊卑者,非贵贱得名,实上下攸分也。阳属气,而气在形先,因其首出,故得数曰奇;阴属形,而形居气后,因其续成,故得数曰偶。经云:阳奇阴偶。奇偶者,虽先后有别,实匹配為义也。天地之尊卑既判,阴阳之奇偶既定,然后天地阴阳,以五行化生万物,悉可以数纪之,故称一、三、五、七、九為天数,阳数,而曰奇。二、四、六、八、十為地数,阴数,而曰偶。且称一、二、三、四、五為生数,六、七、八、九、十為成数。经云: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因一加五,得六。六去五,存一。二加五,得七。七去五,存二。三加五,得八。八去五,存三。四加五,得九。九去五,存四。五加五,得十。十去五,存五。五者,土之生数也,以一、二、三、四之生数,各加以五,即得六、七、八、九之成数。十者,土之成数也,亦由五加五,而成。可见五行,非土不生,非土不成。故曰:共宗,同道,作朋,為友,同途也。
经云:闔辟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即谓一奇,六偶,在下,闔水之生成。二偶,七奇,在上,闔火之生成。三奇,八偶,在左,闔木之生成。四偶,九奇,在右,闔金之生成。五奇,十偶,居中,闔土之生成,则河图出矣。河图,顺生,起自下,而左,而上,而中,
慧安居士 2009-09-02 21:24
而右,又自右,而下,故一六水,生三八木。木,生二七火。火,生五十土。土,生四九金。金,又生水。迴圈而不息者也。更辟一,三,七,九之奇数,於四正。二,四,六,八之偶数,於四维。而以五,入中,则洛书出矣。洛书,逆克,起自北,而西,而南,而东,而中,又自中,而北,故北,与西北之一六水,克西,与西南之七二火。火,克南,与东南之九四金。金,克东,与东北之三八木。木,克中五土,土,又克水,亦迴圈而无己者也。五兆者,五行之朕兆也。因五行,由河图之顺生,洛书之逆克。以一顺一逆之理,流行而為一生一成之气。环周于八方,若有终,其实无终,若有始,其实无始。故曰闔辟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经云:八体洪布,子母分施。即由河图之奇偶,闔而為四象。四象者,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也。洛书之奇偶,辟而為八体。八体者,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也。复由八体而洪布於四正,四维,以化生万物。是则阴,阳為四象之母。四象為五行之母。五行生八体,则五行既為四象之子,又為八体之母。其八体各相遁[檀],以分施之,则八体既為五行之子,又為万物之母矣。故曰:八体洪布,子母分施。经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圣人则河图之四象,以四象各悉為二,画成八卦,故得上乾下坤,曰:天地定位。右下根,左上兑,曰:山泽通气。左下震,右上巽,曰:雷风相薄。左离,右坎,曰:水火不相射。经云:中五立极,制临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刚。即先天,变后天。由立极之中五,作轴心之旋转,使得阴生阳降,而乾坤交构矣。轴心一转,其四周之如轮廓者,皆受其临制,而生变易。故北之先天坤,变一坎。南之先天干,变九离。东之先天离,变三震。西之先天坎,变七兑。因四正属阳,其数奇,故一爻变。四正,以南北主中枢,故中爻变,即坤之中爻,变阳而為坎,乾之中爻,变阴而為离也。东西主升降,升,则上爻变。降,则下爻变。即离之上爻,变阴而為震。坎之下爻,变阳而為兑也。至二,八,四,六,之在四维,介於四正之间,而為南北东西,一纵一横,作纪刚者,因四维属阴,其数偶,故两爻变,以二坤居西南,即由巽之中,上,两爻阳变阴也,四巽居东南,即由兑之下爻,阳变阴。上爻,阴变阳也。六乾居西北,即由根之下,中,两爻,阴变阳也。八根居东北,即由震之下爻,阳变阴。上爻,阴变阳也。故曰:中五立极,制临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刚。
慧安居士 2009-09-02 21:25
经云: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於阴,柔生始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即谓:阳中之阴,乃是真阴。阴中之阳,乃是真阳。因阴在内,需阳在外以相之。阳在内,须阴在外以含之。故曰: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中,既有真阴。阴中,既有真阳。始由阳,以成阴者,继由阴,以生阳。故曰:阳生於阴。凡气,以阳為刚,以阴為柔。凡形,以阴為刚,以阳為柔。始由气,以成形者,继由形,以生气,故曰:柔生於刚。然则阳之能相,阴之能含,阴能生阳,刚能生柔,其所以能相,能含,能生物者,须本阴之与阳,各自有其德者,在也。因阴之德,能洪大其阳之施济。阳之德,能顺就其阴之繁昌,即阴阳合德,而生生不息矣。故曰:阴德宏济,阳德顺昌。经云: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即总结上文,而言无形之先,阴根于阳,以阳生阴也。有形之后,阳根于阴,以阴生阳也,故曰:阳本阴,阴育阳。实阴阳之互為其根本,交相為生育者也。天,属气。地,属形。形非气,不能生物。气非形,不能成物。形气相依附,即天地相生成也。故曰:天依形,地附气,阴阳互為根本。形气两相依附,即是生天,生地,生万物,悉由此而始,故曰:此谓之化始。
慧安居士 2009-09-02 21:27
中传
(古文作天官篇,邱氏作天元金书符,郭氏作神契篇)
此卷,合天、地、人,而言五星、五行、五德,有自然相应之理。且其应也速,於机之在穀,而曰化机。经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於地,形丽於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少微西掖,太极南垣,旁照四极。四七為经,五德為纬,运斡坤舆,垂光乾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行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经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星之眾多,不知其凡几,何以仅有五星。地形之变幻,不可以象求,何以仅有五行。因五星,得五气之正。五形,得五行之正。犹人之五常,得五德之正也。故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经云: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星,即行星也。宿,即列宿也。行星,由轨道流行,而不息。列宿,在方位列坐,而不动。山,亦峙而不动。川,亦流而不息者也。是则山川非星宿,而常同情於星宿。星宿非山川,而常同情於山川,故曰:天分星宿,地列山川。经云:气行於地,形丽於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气,即五行之气。形,即五星之形。地,本有形而无气,得五行之气形於地,而地之纪以立。天,本有气而无形,得五星之形丽於天,而天之纪以立。人,生於天地之间,能因天上五形之稟赋,更察地下五气之鐘聚,则人之纪,亦从此而立矣。故曰:气行於地,形丽於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
经云: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少微西掖,太极南垣,旁照四极。即成上文,而言形之丽於天者,可分作四垣,惟紫微垣,為最贵,因紫微一星,位居正北,以握其天枢,前有太乙,以听其驾驭,譬如人君,正南面而立,以治天下也。故曰: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东垣八星,即名天市,因天市有四门,位列於东方,以应四时之春,故曰:天市春宫。西垣七星,即名少微,因少微缠遍於西方,有扶掖西成之意,故曰:少微西掖。方正之垣,号曰:太微,位居正南,可与紫微相对待,故曰太微南垣。有此四垣,其光,即披於四表,故曰:旁照四极。
经云:四七為经,五德為纬。运斡坤舆,垂光乾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四七,即四方各有七宿。经者,恒常也,角,亢,氏,房,心,尾,箕,為苍龙七宿,首南尾北,常居东方。井,鬼,柳,星,张,翼,軫,為朱雀七宿,首东尾西,常居南方。奎,胄,昂,毕,貲,参,為白虎七宿,首南尾北,常居西方。斗,牛,女,虚,危,室,壁,為玄武七宿,首东尾西,常居北方。因其恒居常位,故称為经,而曰:四七為经。五德,即五大行星。纬者,往来也。木,為岁星,见於东方,于时為春,其德為仁。火,為荧惑,见於南方,于时為夏,其德為礼。土,為镇星,见於中央,于时為季夏,其德為信。金,為大白,见於西方,于时為秋,其德為义。水,為辰星,见於北方,于时為冬,其德為智。因其应时往来,故称為纬,而曰:五德為纬。
坤舆,即地轴也。乾纪,即天象也。七政,即五星,舆曰月也。地轴之运转斡旋者,即以迎天象也。天象之精光下垂者,即以合地轴也。其所以能迎能合,有条而不紊者,因五星,与曰月,周流於六虚,交通於八荒,始而终,终而始,无时而或息。其七宿之各居於一方者,亦以七政应之,故角,斗,奎,井,应岁星,而為木。尾,室,貲,翼,应荧惑,而為火。亢,牛,屡,鬼,应太白,而為金。箕,壁,参,軫,应辰星,而為水。氏,女,胃,柳,应镇星,而為土。房,虚,昂,星,以应曰。心,危,毕,张,以应月。虽四方各有七政,而其抠机,乃握在五星,与曰月,故曰:运斡坤舆,光垂乾纪,七政抠机,流通终始。
经云: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地德,即地中之生气也。天光,即天上之星光也。地气,得天光之吸引,而其德,始能上载。天光,得地气之翕受,而其光,常自下临。是则天之与地,有息息相通,时时相感之理,故曰: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阳,即天地,与形气也。形属阴,若所朝非阳,即块然而不灵。气属阳,若所应非阴,即流散而无宗,故曰: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既相朝应,即得阴阳交泰,而自然兴旺,故曰: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不相朝应,即為阴阳孤独,而自然衰败,故曰:阴阳相乘,祸咎踵门。
经云: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即谓天因气以成形,地因形以聚气。此天之气,无形可见,须视其地之形,能盛此气者,然后知其气之所临,故曰:天之所临,地之所盛。
经云:行止气蓄,万物化生。因形既成於气,则气為形之主,而气行,形亦行。气止,形亦止。欲知其气之所蓄,但观其形之所止,始则由气止,而其形亦止。继则由形止,而其气始蓄。是则气中有形。气则资形,以[檀]其化。形中有气,形即籍气,以滋其生,而化生万物矣。故曰:行止气蓄,万物化生。
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气,即天气,与地气也。天地之气,本属一贯,然须地得其所,而后天气归之,则天气与地气,始能两相感应。魂魄离,而為鬼,魂魄合,而為人。遗骸,即魄也,魄得安於山川聚气之处,即魄得寄於星宿所缠之宫。山川与星宿,既得合為一气,即所安之魄,所寄之魂,亦得合為一气。子孙之形骸,由祖宗所遗留者也,祖宗之魂魄,既得与山川星宿之气相合一,其子孙之躯体,亦得由祖宗遗骸所受之气,与天地相合一,而康疆逢吉,富贵寿昌矣,故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经云: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即总结上文,而言天有五星,以垂其象,地有五行,而成其形,故曰:天有象,地有形。天以五星之晶光,下临於地,而地下之山川,即上感於五星之光,以成五行之形,是则上天,与下地,实相须而為用,合成而為一者也,故曰:上下相须,合成一体。上下既成一体,即天地合為一气。而地理之道,亦即在因形察气。先於有形可见之地,测无形可见之天,在於无形可见之天,合有形可见之地,若能於地,而五行得其正,於天,而五气得其正,即於人,能五德具其全,五常得其[叙]矣。是故得气之高厚者,產圣贤仙佛。严整者,產忠孝节义。秀丽者,產文人学士。浓[厚]者,產王候将相。反之,则忤逆也,盗贼也,奸邪也,卑污也。甚而至於绝灭也。呜呼~!天苍苍兮地茫茫,氓之蚩蚩,而不知天地鬼神,有一气相感应之妙。且其感应之准速,有如影之随行,机之在轂也,故曰:此谓之化始。
慧安居士 2009-09-02 21:30
下传
此卷,言人欲求天地之形气相交,可从五行,八卦,乾,支,以推测之,合三才為一贯,而曰化成。
经曰: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於气,气囿於形,曰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谓之化成。
太极者,太,即至尊无上之称。极,即无以复加之谓。
经云:无极而太极也。非谓太极之前,先有一无极,太极之上,更加一无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
经云:理寓於气,气囿於形。气,即太极中混吨之气。有气,即有动静之理。有动静,即有生降之理。有升降,即有清者生而為气。浊者降而成形之理。形既由气而成,形中本有气也。始则由气,以成其形。继即籍形,以囿此气。故曰:理寓於气,气囿於形。
经云:曰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曰月星宿,為阳精所结。气中之有形者也,山川草木,由阴液所成。形中之有气者也,气,以阳為刚,以阴為柔。阳刚之气上腾,其丽于中天者,则有曰月星宿。阴柔之气下凝,其列於大地者,则有山川草木。故曰:曰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
经云:资阳以昌,用阴以成。即谓:万物之所以繁昌者,须资始于阳气之能生,万物之所以成就者,须用终於阴气之能成。故曰:资阳以昌,用阴以成。
经云:阳德有象,阴德有位。此即言地理入用之法,然地理之道,亦不外资阳以昌,用阴以成。此其所以能昌,所以能成者,又在阳之与阴,各自有其德,而其德何在。欲明阳德,可从天象以征之。欲明阴德,可从地位以求之。故曰:阳德有象,阴德有位。
经云: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地,即地形也。因地形有高峻,卑下,横展,直达之四势,故曰:地有四势。气,即天气也,因天气从四正四维,周流而不息,故曰:气从八方。
经云: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外气,即天气也。行形,即地形中,有一高一下,一横一直,作行动之势者,实由於外来之天气,吸引以致之,故曰:外气行形。内气,即地气也。止生,即生气行乎地中,发而见於形峦,所称為祖父,父母,以及胎,息,孕,育,而终止於化生脑,故曰:内气止生。
经云: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谓:凡气之聚散无凭,惟天空之风,可证明其气之聚散也。普天之下,何处无风,但观其形局之环抱者,即藏风而气聚。遇缺陷者,即乘风而气散,故曰:乘风则散。凡气之行止无定,惟地面之水,可证明其气之形止也。大地之上,何处无水,但观其川流之分奔者,即水逝而气行。得会合者,即水界而气止,故曰:界水则止。
经云: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谓之化成。即总结上,中,下,三卷,而言地理实用之法,先须顺从五兆之相生,因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可仰观附察,以明其象之与形,或正而或变,故曰:顺五兆。次须用先天之卦位,明其乾坤,為天地定位,根兑,為山泽通气。震巽,為雷风相薄。坎离,為水火不相射。以合先天四大之局。用后天之卦气,以明其一六,与四九。為太阴,太阳,相配。得金,水之生成。三八,与二七。為少阳,少阴,相配。得木,火之生成。以合后天四大之局。故曰:用八卦。至时运之往来,须从乾,支以推之。天干,首甲。地支,起子。甲子,甲戌,二纪,為上元。甲申,甲午,二纪,為中元。甲辰,甲寅二纪,為下元。以明其地位,与天时,或得而或失。因每元,分為二纪。三元,乃得六甲。故曰:排六甲。至风之出入,水之来去,须由城门以定之。故水从何方来者,即风从何方而出。水从何方而去者,即风从何方而入。因四正、四维,各有一城门,非分而布之,无由明其水之来去,风之出入,為吉,而為凶,故曰:布八门。五运,即天干之十,各有其合,而為五行之运化。如甲己合化,而為土运。乙庚合化,而為金运。丙辛合化,而為水运。丁壬合化,而為木运。戊癸合化,而為火运。因其有合化之理,即可明其五运,各有五行之所属,故曰:推五运。六气,即十二支,各相对待。如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以明六气之司天,在泉者,各有其定位,故曰:定六气。地德,即地气也。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為万物,即地气中具有生生之德。欲知其地德之所在,须从气以成形之处而察之,其地德自明,故曰:明地德。人道,即正道也。人在地之上,天之下,不能与天地之气,一息相离,人生之躯体,由祖宗所遗,人生之性灵,实二气所鐘,天地本无私,祖宗乃有主,若祖宗之遗骸,能得天地之正气者,则其子孙之性灵,亦得由正道,而為正人矣,故曰:立人道。变化者,即形,无定形。气,无常气。而工,有全工也。如地得其所,则远者,能近。卑者,能高。顽者,能秀。丑者,能美,此地形之变化也。天得其时,则老者,转嫩。枯者,转润。[固]者,转流。缺者,转完。此天气之变化也。若人能於形之无定者,而觅得其所。于气之无常者,而测得其时。即為目力之巧,工力之全也,故曰:因变化。终使者,即形,為气之终。气,為形之始。然其间,由太极中虚,分阴分阳。而天而地。以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籍作因形察气。要终原始之规范,然后知万物中,物物各有一太极也,故曰:原终始。
学地理者,能将上述诸法,一一明其理,而善用之,即地理之道,由此而成。合天地人為一贯之学,亦由此而成,故曰:此谓之化成。――青囊经终
慧安居士 2009-09-03 06:48
青囊序
题曰《青囊序》,而其文体,实是歌诀。然《青囊序》,不见著录,惟郑樵《通志艺文略别》载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殆即此歟。因著者同,文体同,而其卷数亦同也。曾文迪,号公安,江西雾都县,崇贤里人,為杨筠松入室*****。凡《天文》、《讖纬》《黄庭》、《内景》诸书,靡不根究,尤精地理。此序,系得杨公真传后所作,惜其辞多隐谜,读者终不得其解。
餘从管窥所及,不敢自私,悉揭明其隐之。
杨公养老看雌雄
此曾公安传述,其师杨筠松所授地理要诀。合理气,与形峦,而言之。其开卷即曰:杨公养老看雌雄。杨公者,曾氏尊称其师也。养老者,养,系生,与少。老,系成,与太,之隐辞。即河图之天地生成,洛书之阴阳太少也。雌雄者,系配合与交构之隐辞。即形以见气也。雌為阴,而何尝无阳。雄為阳,而何尝无阴。惟称雌雄,则形气兼该矣。杨公本河洛生成太少之理,以看形气之可配合,能交构与否,故曰:杨公养老看雌雄。
天下诸书对不同
诸书者,系品物孳生,无不类如之隐辞,非书籍之书也。《说文》,书训孳,又训如,言天下诸山诸水,生来本相类如。譬如人形,人人同具此耳目口鼻,而其貌又人人不同。且有雌雄,以分男女之不同,故曰:天下诸书对不同。即谓:普天之山川状态,无不相如。而以形峦言,有行,立,坐,卧之不同。以理气言,有方位,时令,之不同。且同一行立坐卧,与方位时令,倘一一对之,亦未有或同者,况更有雌雄之大不同乎?若仅随字面作解,而曰:天下言地理诸书,与杨公所著者,对之不同,明达如曾公安,断不出此鄙陋之辞。
先看金龙动不动
金龙者,系形完气足,神化不测之隐辞,以[状]山水之形势,取之以為名称者也。五行中,得形完气足者,莫如金。动物中,能神化不测者,莫如龙。故称山水之形气完足,神化不测者,明曰金龙。动不动,系当令,与不当令,之隐辞。金龙,以形峦言。动不动,以理气言。山水之形峦既得,称為金龙,但须先看其当令或不当令,而用之或弃之,故曰:先看金龙动不动。
次察血脉认来龙
血脉者,系血统,与脉络,之隐辞。即山,有山之起祖。水,有水之发源。此形峦之血脉也。山上排卦,有通根之父母。水里排卦,亦有通根之父母。此理气之血脉也,不知其血脉,即不明其来龙之本源,以定其真偽与贵贱,故曰:次察血脉认来龙。
龙分阴阳两片取
两片者,即一虚,一实。一形,一气。大而言之,即天一片,地一片。小而言之,即山一片,水一片。此形峦之两片也。以理气言,即阴龙不可兼阳,為阴一片。阳龙不可兼阴,為阳一片。以免阴差阳错之误。故曰:龙分阴阳两片取。即取龙脉之纯一,而不杂也。
水对三叉细认踪
此水,非水龙之水,乃界水之水。即高处為山,低处為水,之水也。三叉,即两水相交,成為三叉形。水自左来,右来,而交於前。左去,右去,而交於后。前来,后来,而交於右。前去,后去,而交于左。两来,一交,即成三叉,言水之会合而去者也。细认踪,即详细认明其水之来源,以与坐山相合之用。因理气,有来水要合坐,去水要合向,之两法,故曰:水对三叉细认踪。对,即向也。三叉,即两水一交而去,為去水,须与向首相合。踪,即水之来源,為来水,须与坐山相合之谓也。
江南龙来江北望。江西龙去望江东。
江,即水也。龙,即山也。山能引气,而气至。水能界气,而气止。此形峦之定理也。若言理气,则气从对面来。实形在南,其空气必在北。实形在西,其空气必在东。亦可云:江北龙去江南望。江东龙来望江西。即举东南西北之四正,而四维可隅反矣,故曰:江南龙来江北望。江西龙去望江东。
是以圣人卜河洛,缠涧二水交华嵩,相其阴阳观流泉,卜年卜世宅都宫。
此引周公卜洛,公刘迁幽,事之见於经史者,以证明地理学之由来以古,且证明山水相交,阴阳相配,时运相当,為地理学之三大纲领,故曰:是以圣人卜河洛。即周公卜居洛邑,虽以华嵩之山脉為凭,而尤籍缠涧二水相交,以界之也。公刘迁幽,见於《诗经》。《诗》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亦先觅得山水阴阳,相交,相配者,以迁之也。卜年卜世宅都宫,即卜其地之何时当令,而可作宅,建都,為宫也。
晋世景纯传此术,演经立意出玄空,朱雀发源生旺气,一一讲解开愚蒙。
此言地理学,虽发明于商周之际,尚未见有专书。至晋时,郭璞,号景纯者,传其师郭琦之术,以布演天星,立定地位,合天经与地义,而為玄空之学,使得玄空学术,从此而出。故曰:晋世景纯传此术,演经立义出玄空。朱雀,与发源者,系南离与北坎之隐辞。因南為朱雀。北為水源也。按坎离二卦,在天為曰月,在地為水火。曰月临照,水火交蒸,而生旺之气,自至矣。故曰:朱雀发源生旺气。愚蒙者,因当时之言地理者,已有拘凝形峦,不顾理气。或空谈理气,不顾形峦,之两失,尚属愚蒙未开,得景纯之演经立义,出此玄空学术,而玄空学中,又重在曰月,与水火,所发生之旺气,故郭璞著《葬经》,首言乘气,次及山脉,水路,向首,与下葬之时期,一一讲明而详说之,则愚蒙始开矣。故曰:一一讲解开愚蒙。
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
此引老子《道德经》,以明水火交蒸之气,始能化生万物。一阳,生二阴。阴,再生阳。阳,又生阴。方能生生不息。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二,即地二生火之二。水火虽已成形,而尚属乎气。至天三生木,始形气参半矣。地四生金,则形完气足矣。推而及於万物,无不皆然。独于地理学,尤所不能偏废,能知形气兼该,则地理学之玄妙关键,尽在於此。故曰: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
山管山兮水管水,此是阴阳不待言。
根山,生於离火,而属阴。坎木,成于兑金,而属阳,此先天之卦理也。言理气者,即以山為阴,故山上排卦,用阴顺而阳逆。以水為阳,故水里排卦,用阳顺而阴逆。因同我者,為顺。背我者,為逆也。故曰:山管山兮水管水,此是阴阳不待言。即山為阴,水為阳,故不待言。亦即山要水交,水要山护。非仅山阴水阳之不待言。而山水要交护,使得阴阳相配合,亦不待言也。
识得阴阳玄妙理,知其衰旺生与死,不问坐山与来水,但逢死气皆无取。
此言阴阳玄妙之理,不仅在一山一水,须得理气中,可配合,能交构,且当令者,為生為旺。否则,皆為衰死矣。故曰:识得阴阳玄妙理,知其衰旺生与死。即谓:既识得山水形峦之阴阳,有玄妙之理,又须知其衰旺生与死之理,要从排卦,与挨星,以推之。坐山,為山之主。来水,為水之主。主山,主水,若逢死气,即无所取。故曰:不问坐山与来水,但逢死气皆无取。主山,主水,既无所取。其向首,与去水,之居客位者,更不必问矣。
先天罗经十二支,后天再用乾与维,八乾四维辅支位,子母公孙同此推。
理气,既得挨排。而挨排理气,须用罗经,罗经者,非言罗盘之经也。因理气,重四正四维,故称四维,曰维。先后天者,非八卦之先后天也,系一体,一用之隐辞。罗经所重者,在时与位,惟十二支,既得时,又得位,适可谓罗经之先天。故曰:先天罗经十二支。其体既立,而其用有以行。所以更取十乾,以戊己归中,而用其八。八卦,用乾,坤,根,巽,之四维,亦合成十二字。以辅其支位,而為用。故曰:后天再用乾与维,八乾四维辅支位。子母与公孙者,系顺生,与逆克之隐辞。即河图顺生,自右生左。洛书逆克,自左克右,说已见青囊经上传注中。因理气中,如逢顺排,虽我生者,不為衰泄,亦名食神。如逢逆排,虽克我者,亦名奴星,不為克贼,故曰:子母公孙同此推,推字,须重看。即河图喜顺生,须顺推。洛书喜逆克,须逆推之谓也。按五行中,水,為木之母。木,為水之子,故称子母。水,為火之公。火,為水之孙,故称公孙。餘可类推。
二十四山分顺逆,共成四十有八局,五行即在此中分,祖宗却从阴阳出。
二十四山,即上文罗经之二十四字。分顺逆,即上文之子母,公孙也。以罗经之二十四字,分為一顺一逆,即成四十八局,故曰:二十四山分顺逆,共成四十有八局。按第二句,见明初心传本,作四十八演现虚实,较今本為有意义。以二十四山,每山,分一顺一逆,布而演之,即得一坐一向。一山一水,其形实,气虚之理,可毕现矣。故曰:四十八演现虚实,较今本為有意义。五行二字,内含有一生一克之意,谓五行之生克,即在布演中,分吉凶。故曰:五行即在此中分。祖宗者,即上文之血脉也。以形峦言,為山水之本源。以理气言,為通根之父母。形峦,欲其阴阳分明。理气,欲其阴阳配合。倘龙脉之阴阳不分清,即犯阴差阳错之戒。理气之阴阳不交构,即犯阴阳相乘之戒。故曰:祖宗却从阴阳出。即谓:非阴阳之外,别有祖宗。亦即上文所云:龙分阴阳两片取,之意也。
阳从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路转相通,有人识得阴阳者,何愁大地不相逢。
第一二句,之一阳一阴,系天地之大阴阳,故阳从左转,阴从右通,即天地顺行,地形逆乘之谓也。团团转,转相通,即从罗经之二十四字,团转排之,非依九宫流行之序也。第三句之阴阳二字,内含有山水顺逆之不同,為玄空学,排掛之第一要诀。山上排卦,用阴顺而阳逆。水里排卦,用阳顺而阴逆。有人识得阴阳者,即谓:有人识得山上,与水里,其排卦法,又有阴阳顺逆之不同,方可下卦,排卦,定卦,以卜其地之真偽,与贵贱。故曰:有人识得阴阳者,何愁大地不相逢。非仅识得阳左阴右,而為识得,山水中又有排卦法,阴阳顺逆之不同,即可称為识得阴阳者也。
慧安居士 2009-09-03 06:51
阳山阳向水流阳,执定此说甚荒唐,阴山阴向水流阴,笑煞拘凝都一般。
此言山,向,水,曾有专取纯阳,或专取纯阴者,名宗庙法,见王[椅]《青严丛录》,今曰所见净阴净阳者,是其流裔。要知纯阴纯阳,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故斥其说甚荒唐,又笑其法,為拘凝也。夫天地之生物,必须阴阳配合,雌雄交构,时运当令,使得生生不息。形峦,犹地土也。理气,犹天时也。遗骸,犹种子也。焉有种子,不合土宜,不得时令,而能发生萌芽,开花结果者乎。故曰:执定此说甚荒唐。又曰:笑煞拘凝都一般。重言以申斥之。
若能勘破固中理,妙用本来同一体,阴阳相见两為难,一山一水何足言。
个中理,三字,包含玄空一切法而言,然法虽万殊,而理惟一致。妙用,即法也。一体,即理也。故曰:若能勘破个中理,妙用本来同一体。即谓,用法之妙,虽属多端,其个中之理,仍归一体也。阴阳相见两為难,即上文识得阴阳者,之阴阳。一山一水何足言,即斥上文阳山,阳向,阳水。阴山,阴向,阴水,之偽法。故曰:两為难,何足言也。阴阳相见,亦分两法。以形峦言,即《青囊经》所云:阴用阳朝,阳用阴应。《疑龙经》所云:正穴当阳比有将。以及向内有如难见蛇。之意也。以理气言,即玄空排卦法中,阴通根于阳,阳通根于阴,阴阳互根,始得谓阴阳相见。两為难者,即蒋氏大鸿所谓:难知难能,入于微妙之城也。更以三四两句,合言之,即《青囊经》所云: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之意也。
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通此义,五行分佈二十四,时师此诀何曾记。
双双起者,非双山,双向。亦非山外有山,水外有水也。起者,起卦,起星也。山上,有山上之起卦。水里,有水里之起卦。此排卦之双双起也。若言挨星,有有水朝迎之起星法,有无水朝迎之起星法,故曰:二十四山双双起。此种双双起之法,在曾公安当时之地师,亦少有通此义者,故曰:少有时师通此义。能通此义者,始能知五行之生克,悉分佈於二十四字,以為收山,收水,出煞之用。因玄空学中,有父母通根诀,有山水排卦诀,有山水挨星诀,其当时之地师,或未通此诀,或知此诀,而不牢记之,故又曰:时师此诀可曾记。
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用此量山与步水,百里江山一响间。
龙神,指当令之龙言。朱子所谓:气至而申者,谓之神。理亦相通,时至,气得,则龙有神矣。山上,有山上之龙神。水里,有水里之龙神。同此二十四字,於山上排卦,而当令者,即谓:山上龙神。于水里排卦,而得令者,即谓:水里龙神。且同此一字也,在山上,為得神,在水里,反為失神。在水里,為得神,在山上,反為失神。故曰: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能知得神之一法,用以量山,步水,自然无差误。其法為何?即在一晌之间。晌者,向阳也。故晌字,从曰,从向。即向阳花木亦為春之意。虽百里江山,而不得一晌,即无神无气,焉能祸我福我哉!故更曰:百里江山一晌间。即云:江山虽广大,其生旺衰死,全在一晌之间分之。得晌,则生旺。失晌,则衰死矣。
更有净阴净阳法,前后八尺不宜杂,斜正受来阴阳取,气乘生旺方无煞.
来山起顶须要知,三节四节不须拘,只要龙神得生旺,阴阳却与穴中殊。
此言龙脉之到头八尺,须用净阴净阳。然非上文之阳山,阳水,阴山,阴水之净阴净阳也。故曰:更有净阴净阳法,前后八尺不宜杂。明明言此法,只用於到头八尺,非一概可用也。例如子癸可兼,癸丑亦可兼,而壬与子,即不可兼。因数,癸,丑皆阴,若一兼壬,而壬為阳,即犯阴差阳错矣。斜正受来阴阳取,斜,旁爻也。正,正卦也。龙脉,或从旁爻来,或从正卦来,须先看其阴阳之纯杂以取捨之。即不管其或斜,或正,但要阴阳不杂之谓也。气乘生旺方无煞,生旺二字,须从排卦得之。例如子癸,午丁,卯乙,酉辛,均是纯阴。且排卦,又合生旺。癸丑,仅於山坐可兼。丁未,仅于向水可兼。乙辰,与辛戌,虽属纯阴,於排卦不合,即為煞,而不可兼矣,故又曰:气乘生旺方无煞。来龙起顶,即少祖山,与父母山,即化生脑。须要知,即须要知其阴阳之纯一不杂,其节数之多少,所不记也,故又曰:三节四节不须拘。即云:能得一二节之龙脉清真,便已成地,不必拘定要三节四节也,只要龙神得生旺,即云:只要有一二节得生旺之龙。又能与排卦合法者,便是龙神得生旺。至穴中之阴阳,又与来龙之须净阴净阳者不同。因立穴一法,為地学中,最主要之点,须后与龙合,前与向合,左右於砂水合,万不可拘定净阴净阳,以犯阴阳相乘之戒。必须阴阳相见,而后可也,故又曰:阴阳却与穴中殊。即云:立穴之阴阳,与龙脉之阴阳,切不可并為一谈也。
天上星辰似织罗,水交三八要相过,水发城门须要会,劫如湖里雁交鹅。
此节,第一二两句,一言星,一言水。三句,言水所来去出入之城门。四句,以雁之飞於天者,喻星。鹅之游於湖者,喻水。更於山上排卦外,另立排水,与挨星,两法。因天上之星,与地面之水,皆流行无定。且皆能放光,得两相吸引,故也。天上星辰如织罗,谓:天上眾星,有经有纬如织罗也。水交三八要相遇,三八,二十四,谓:二十四山,每山有两水相交。其山,得水交乃止。其水,反在一交之后,相遇而去矣。水发城门须要会,城门,為水来水去,水出水入之所。水之来去出入,固不一。故其城门,亦不一。须要一来,一去。一出,一入。与形峦,要相会。与理气,亦要相会也。却如湖里雁交鹅,即云:非仅地面之水,其来去出入须要会。而在天上旋转星辰,亦要与地面流行之水神相交,故又曰:却如湖里雁交鹅。按七星中,悬象著明,莫大乎曰月。天上之曰月,一升一降。其地面之水,即发现一潮一汐。於此,可证明天上之星光,与地面之水光,有两吸引之理,亦可证明,除曰月外之五星,亦能吸引地气,以起变化,可征验其地理之有生旺,衰死也。后有贤智,能将天文学,与地质学,合而研究之,即可融哲学,与科学為一炉矣,餘曰望之。
富贵贫贱在水神,水是山家血脉精,山静水动昼夜定,水主财禄山人丁。
此节申言上文水神之要,更有甚於星辰者也。因水与山,贴身而近。星与山,离体而远。且水与山,有阴阳配合,雌雄交构之妙。而星与山,不过占验其得令不得令,故申言之曰:富贵贫贱在水神,因水,是山家血脉之精也。下二句,虽山水并重,而侧重在山,倘无人丁,财禄何所用之。倘有人丁,而无财禄,亦贫贱矣。动静,昼夜,四字,系仁,智与曰,月之隐辞,盖因鐘毓仁智之人,原在山水之动静。然仁智之人,未必富贵,故曰:山静则水动昼夜定,即云:既得山静,水动,而產人仁智矣。其富贵与否,又须曰月二曜,以為征应也。水主财禄山人丁,不过分言其所主之不同,益见山之与水,不可偏重也。
乾坤根巽号御街,四大神尊在内排,生克须凭五行布,
要识天机玄妙处;乾坤根巽水长流,吉神先入家豪富。
乾坤根巽,在罗经,原属四维。而此节之所谓乾坤根巽,系排卦所得之乾坤根巽,非罗经上所原定之乾坤根巽也。即水裹排卦,午到乾,酉到根,子到巽者是也。御街者,為御驾所*****之街道,有坦坦荡荡,悠扬不迫之气象。四大尊神者,乃四正之子,午,卯,酉也,故曰:乾坤根巽号御街,四大尊神在内排。然乾坤根巽之水,虽号称御街,亦须分一生一克,其生克之吉凶。又须凭五行之排布以推算之,始能得其天机玄妙之处,故又曰:生克须凭五行布。生克者,即酉到根,子到巽谓之生。午到乾,卯到坤谓之克也。要识天机玄妙之处,即逢顺排者,喜其生,逢逆排者,喜其克。喜其生,虽我生者,不為泄,而亦是吉。喜其克,虽克我者,不為害,而反获吉,其天机玄妙之处,尽在此处矣。乾坤根巽水流长,吉神先入富豪家,既知乾坤根巽四水之可贵,又须知有顺逆生克之不同。既得乾坤根巽四水之流长,又须排定其為顺,為逆,而取用之,故断曰:吉神先入富豪家,谓:得吉神先入,其家乃富豪。亦即云:家之得富豪者,必有吉神先入之也。
请验一家旧曰坟,十坟埋下九坟贫;惟有一家能发福,去水来山尽合情
此节申言,人若不信地理之道有征应,请向旧曰坟以验之。譬如十坟,同在一处,何以九坟皆贫,而一坟独能发福哉?因九坟所埋之地,即下葬之时,均不合情耳。其能发福之一坟,不但山水之形势合情,而时运之来去,亦无不合情。去水来山,四字,已含有玄运在内,即云去水,要在衰方。来山,要在旺方。始得称為去水来山尽合情。情者,性也,即阴阳欲其配合,雌雄欲其交构,时运欲其当令,亦总结开卷所云:杨公养老看雌雄之意也。
宗庙本是阴阳元,得四失六难為全;三才六建虽是妙,得三失五尽為偏,
盖因一行扰外国,遂把五行颠倒编;以讹传讹竟不明,所以祸福為胡乱。
此节全是隐辞,非一一揭破之,莫名其玄妙。宗庙,即是两仪。《火珠林》云:八纯之世,起於宗庙。后世或以净阴净阳,為宗庙法者。盖阴阳之元,本出自两仪,继则河洛先后天,然玄空立法,非专用两仪,河洛先后天,须兼用天干与地支也,故曰:宗庙本是阴阳元。即云:宗庙之法,本是阴阳所自出,不过两仪初分而已。若专用两仪,非其法也。如专用河图,即得四失六矣。三才六建,即指洛书。妙则妙矣,不能专用。得三失五,指先后天八卦,若专用八卦,亦為偏也。以是,如玄空立法,须自两仪,河洛先后天,以及干支,无不一一贯通,而用之,然后得其全,不為偏耳。两仪,本阴阳之元,故曰:宗庙。河图,用十,故曰:得四失六,因四加六,即十也。洛书,用九,故曰:三才六建,因三加六,即九也。先后天卦,用八,故曰:得三失五,因三加五,即八也。全是隐辞,非一一揭破之,谁能得其意旨哉。一行,唐时僧,相传欲扰外国,遂把阴阳颠倒编之,即后世所传称《灭蛮经》者是也。后世之学地理者,未明玄空真诀,或用净阴净阳,专注天干与八卦,而遗弃地支。或用三合,专重地支,而遗弃天干,与八卦。因之以讹传讹,将人间祸福,从此胡乱矣。故曾公安,传述杨公真诀后,而深致其叹息之意,亦即反言,以结先天罗经十二支一节之旨。
――――――青囊序终
格林卡
慧安居士
---------------王邀达《地理辨正揭隐》与连城派之玄空真义
人类在宇宙中自生存以来,进过了无数次考验,从筑室而居后,一直在寻找有利的生存环境,欲蔽风雨始有室,欲其方便辟有门路,欲其生存择有水及光,欲其平安选其地,是故先民有风水一说,周公卜洛,公刘迁豳,有经史可见,具重山水相配,至于晋郭璞著《葬经》一书,并重阴阳二宅,
风水一道,重在形势与理气二义,首重形峦,诸家并无异议,亦有专重形势不重理气之说,于理气一瑞,诸家各有所论,
自古风水真义,被皇家深藏宫中,因恐被人用运而皇家不利,自唐中黄巢入长安,杨松筠携卷于江西后,民间始有风水真传,而杨所传因各人知识修为之不同,分授形势、理气二法,理气又分三合、玄空二法。三合者以空间代入十二地支之生旺墓库立向放水。玄空者以八卦学识来进行分析的较高层次之法,它是立体式的,结合时间空间与物应《形峦》的立向、开门、放水。
形势者凭眼力察山水,理气者察形势合山水审元运辩吉凶。三合者以廿四山四大局察形势合山水之法,玄空者,察形势、审元运、合天地阴阳大交媾、合山水之术。
三合风水与玄空风水实是同源之法,其根源具一,二者因世人智、识有别,杨公应人施教各授所能适应之法分别授受。,
是故民间自杨公后说形势、论三合者居多,在风水界占主导地位,明清间,云间蒋大鸿者,因清兵入关,不事外夷、仕途失志,力从堪与以玩志,因事三合,每有不尽人意处,遍求地理真传,得无极子授玄空术,作《地理辩证》一书,注《青囊》三经及《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然人读其书中多隐语,以一天机不敢泄之语带过,后人故以得书不得诀谓之,是故诸多学易之姣姣者例代都有阐微之作,形成了玄空学诸多门派。有一联说得很好;
你风水我风水人人谈风水究何风何水
大玄空小玄空个个说玄空是谁玄谁空
这里不是说谁是谁非,本人主张各种学说并存,只要有理可据、有法可循,合得实用有验都是好学问,不管用八宅、三合、玄空及其它任何方法,只要对人类有利都是好学问。
先于蒋大鸿有耶律楚材,对玄空有较深的阐述,著有《玉函通秘》一书,书中言卦理、元运及运用之法。
明清间与蒋大鸿同时有武宁赵连城深得玄空学之诀,云间蒋大鸿、武宁赵连城,当时有南蒋北赵之称,世称连城派,因蒋为文学之士,著有《地理辩证》,其徒辈又有所著,而赵因单传少有人知,故后世只知有蒋而知赵者甚少。
赵连城传刘月泉,刘月泉传蔡良材,蔡良材传湖北乐惟楚,乐惟楚传武宁钱子英,钱子英传邓玉芬,邓玉芬传武宁刘月泉之第五世嫡孙刘止安,刘止安传古剡嵊县王邀达,王邀达传嵊县裘锦江。
民国时期,湘名宿刘丽岩,组建同好研究玄空风水,名玄空阐秘,并著《玄空阐秘解》一书,现已失佚不见。为最早倡导玄空六法之人,邓玉芬的三叔祖亦在刘丽岩玄空阐秘研究社中,后世称六法,三叔祖尽得刘丽岩之学,将得于刘丽岩者尽数相授于邓玉芬,并谓邓曰;欲彻底讨论此学〈玄空风水学〉,非求教连城派之嫡系不可。后邓拜在钱子英夫子门下习连城嫡系。
刘止安为刘月泉五世嫡孙,家传连城之学,是儒医世家,生于一八九二年,逝于一九六七年,曾东渡日本学医三年,是当时有名的中医师,擅针灸,精易学及方外之学,曾拜佛道明师,在堪与研究方面,后复拜邓玉芬为师。有《形峦遗书》与 《刘月泉公遗稿》二书。
刘止安又与嵊县王邀达交好,相互印证连城学理,王邀达著《仰观附察》、《地理辨正揭隐》,阐述连城精义。
王邀达,嵊县白泥墩人,生于公元一八八六年,卒于公元一九七六年,其父芷湘因怜族人多病,命长子邀达弃儒从医,后成为中医名家,地理学家,精易数,尤于堪與之道,深得玄空真义,早年在嵊县与弟晓来、晓本三兄弟创办芷湘医院,中医著说颇丰,地理著有《仰观俯察》《地理辨正揭隐》。
在中医学术上也有很多新见,用医《易》相通观点,运用《易》理解释阴阳之道和生理、病理、方剂诸方面,并付诸医疗实践。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辨伪存真,补阙考订,有不少独特见解。所著《汉方简义》,曾补出仲景之佚方,订正王焘对阳旦汤注释等,其遗著甚多,早期有《评校伤寒尚论辨似》《金匮注》《医学十步骤》《汉方简义》《伤寒六经释义》等,晚期则有《伤寒认讲义》,凝聚了王君毕生研究仲景学说的心得,视为佳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聘为浙江省中医研究院顾问。1953年上书国务院卫生部,提出振兴中医事业,并将家中藏书250部,计1692册,悉数献于国家,行医六十余年,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擅内、妇科,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12月昭雪平反,恢愎名誉。
地理名著《地理辨正揭隐》。以连城精义,星卦口诀阐明地理五经,发蒋之不敢发,使玄空连城要义得于公世,实是地学界之功臣。
裘锦江,嵊州祟仁镇人,生于生于公元一八八七年,逝于一九五二年元月三十一日。因辛亥废科举,弃儒学易,精术算,后得王邀达授连城术。自已抄著很多,家中藏书颇丰,惜文革遭毁,及后又多被后人作废纸卖于供销社,所留无几,实为憾事。
我因机缘,早年得友人〈锦江之孙〉祖上杂抄,后经台岛某氏授是书,并得其指点,粗识玄空真谛,为使先圣真学不至失佚,今将玄空连城之要义公开,以慰先圣之灵、以达我乡人王邀达作《地理辨正揭隐》之初衷,如其学能造福于今人,其先圣及王君之功莫大,我等不敢有所忘其德。
时至易学盛世,地理学百家齐放,连城之学亦应运而出,虽有人涉及连城一门,但尚未系统地去研究去应用,具体操作亦无规范,为先圣真学流传于世而不至湮灭,亦为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和谐发展计,故力成是篇,以为传薪,一尽吾力以慰先人,
今岁在丙戌,于王前辈出版《地理辩证揭隐》一书刚好一甲子之际,为怀念古人先贤,以代先贤巨著连城一脉传世。其中如有未尽意处,还望行家指正。
丙戌冬月吉旦 徐安于古剡四明轩
玄空风水赵连城之传承世系图
武宁 赵连城
武宁 刘月泉 蔡良材
湖北 乐惟楚
武宁 钱子英邓玉芬
武宁 刘止安系刘月泉五世孙
古剡 王邀达
古剡 裘锦江会稽 徐 安
慧安居士
芷湘医院
王邀达创办之芷湘医院,坐子向午,来龙丑,建造于一九一九年,立子山午向,〈今罗盘测得座周天三度,向一百八十三度,合真北为座三百五十八度,向一百七十八度,是仍属子山午向。〉
会稽山脉向东南行龙百余里,至嵊州市落脉,院址在嵊州市古西门《化龙门》内鹿胎山〈一名剡山〉半山腰中,其坐山金形开面,医院高于地面约三十多公尺,前下离山脚四十多公尺处有古城墙环绕,下面城门亦在午方,并开小渠从院边乾位引山水环绕经前于巽方消去,城外剡溪从未方来〈离城门约二十公尺〉环抱,于远处巽方〈约一里许〉有二水交会〈剡溪与澄潭江交会〉,交会处有一亭名罗心,前方视线宽广,外堂旷大,至二、三十里开外,方见有一倒地木形山。
格林卡
继续
慧安居士
地理辨正揭隱
古剡王邈達揭隱
青囊奥語
唐楊益筠松著
《奥語》者,其旨深奥,其語隱秘,非洞悉玄空眞訣者,輒一句不得其解,誠奥語也。然其文體是歌訣。孫直齋《書録解題》所云楊公遺訣《曜金歌》,殆即此歟?因開卷即言星曜,首句即言巨門。巨門者,金曜也,可據以爲證。楊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时掌靈臺地理事,乘黄巢之亂,竊取金匱地理禁書,研究得訣,遂以地理名世,後人稱爲楊救貧者是也。
坤壬乙,巨門從頭出。艮丙辛,位位是破軍。巽辰亥,盡是武曲位。甲癸申,貪狼一路行。
此爲兼山兼向,另立一挨星法,以二七與六一起例。按北斗七星,斗口第二星巨門,與斗杓第七星破軍相對而平列。斗杓第六星武曲,與斗口第一星貪狼亦相對而平列。两两相對,適分两端。其第三星禄存,第四星文曲,第五星廉貞,適爲軸心。因北斗之旋轉,两端動而軸心不移也。楊公取其两端之動者以爲用,即《易•繫辭》所云“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之意。故開卷即曰坤壬乙,巨門從頭出。艮丙辛,位位是破軍。適合羅經之坤與艮,壬與丙,乙與辛,亦两两相對而平列故也。若巨門第二星臨坤壬乙之位,其破軍第七星必臨艮丙辛之位矣。從頭出者,係起例二字之隱辭。即以巨門起例而挨在坤壬乙之位,故艮丙辛之位,即位位是破軍矣。至巽辰亥與甲癸申而不言對待者,何也?因作口訣者往往簡括其辭,即據一起例以該其餘,欲令人舉一以反三也。巽辰亥,盡是武曲位,則戌乾巳之位盡是貪狼可知矣。於甲癸申而曰一路行者,亦猶巽辰亥是武曲位。而戌乾巳爲貪狼,若貪狼而行於甲癸申一路,則庚丁寅一路之必爲武曲亦可知矣。欲明其詳,請閲《仰觀俯察》下卷之奥語挨星口訣表。
左爲陽,子癸至亥壬。右爲隂,午丁至巳丙。
此爲陽爲隂者,非言羅經上之紅字與黑字也。係指河洛之一、三、七、九奇數爲陽,二、四、六、八耦數爲隂之隂陽言也。亦即山上與水裏排卦所得之一、三、七、九與二、四、六、八之爲陽爲隂也。左右者,起點之左右,非呆板之東左而西右也。左爲陽,是從左之子癸爲起點,挨到終點,即亥壬矣。右爲隂,是從右之午丁爲起點挨至終點,即巳丙矣。亥、壬在羅經上本紅字,爲陽。而山上排卦亥至一,壬至三;水裏排卦壬至一,亥至三。一與三,皆陽數也,故曰“左爲陽,子癸至亥壬。”巳、丙在羅經上亦紅字,爲陽。而山上排卦,巳至二,丙至四;水裏排卦,丙至二,巳至四。二與四皆隂數也,故曰“右爲隂,午丁至巳丙”。若僅以字面解,而左陽起子癸,終亥壬,則满盤皆隂矣。夫何《奥語》之有此?即成上文破起丙,子癸兼貪,午丁兼武之隱辭,亦即起下文雌雄交會合玄空之意也。
雌與雄,交會合玄空。雄與雌,玄空卦内排。
雌雄者,非羅經上之隂爲雌,陽爲雄,亦須從排卦所得之奇數爲雄,偶數爲雌也。試以子癸與午丁而言之。子癸在羅經上均爲黑字,爲隂,而山上排卦,子至九爲雄,癸至六爲雌,即雌雄交會也。水裏排卦,子至四爲雌,癸至八亦爲雌,即非交會矣。故玄空法中,於山上之子癸可兼,於水裏之子癸即不可兼也。午丁在羅經上亦均爲黑字,爲隂 。而山上排卦,午至一,爲雄,丁至七,亦爲雄,却非交會矣。水裏排卦,午至六爲雌,丁至九爲雄,即雌雄交會也。故玄空法中,於山上之午、丁不可兼,於水裏之午丁即可兼也。在羅經上,須分淨隂淨陽,即《青囊序》所云“前後八尺不宜雜”。於排卦中,又須雌雄交會而始能合法,故曰“雌與雄,交會合玄空”。又曰“雄與雌,玄空卦内排”。即叮嚀反覆其辭,叫人注意於玄空卦内排雌雄,而非在羅經盤上之紅黑字爲分雌雄也。
山與水,須要明此理。水與山,禍福盡相關。
此承上文而申言其山水之雌雄,須要知其交會之理,與玄空法相合。明此理者,即明其雌與雄。何以得交會之理?不在呆板之山隂爲雌,水陽爲雄;或山剛爲雄,水柔爲雌也;亦非僅於羅經上紅黑字之隂陽爲雌雄。當以排卦法中之奇數爲雄,耦數爲雌,方得與玄空法相合。故曰“山與水,須要明此理”。如排卦之雌雄不交會者,即是不合法而爲禍;排卦之雌雄得交會者,即是合法而爲福矣。故又曰“水與山,禍福盡相關”。
明玄空,只在五行中。知此法,不須尋納甲。
此承上文而言。玄空者,非於五行之外又別有一法也,故曰“明玄空,只在五行中”。即要明白此五行之中,排卦與挨星之不同。排卦從八卦團轉法,挨星依九宫順序法。排卦要用河洛五行,挨星要用九星五行。只在五行中,即謂玄空亦無別法,只要在五行中分清其是爲排卦法與挨星法耳。果能明排卦與挨星法之不同,又能知用河洛五行與九星五行之不同,即能辨其雌雄之交會是與否,以定其取捨。故又曰“知此法,不須尋納甲”。即謂既知玄空法,其隂陽之配合,雌雄之交媾,時令之得失,儘在於此,不須再尋乾納甲、坤納乙之法,偏而不全也。
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寳。順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
顛顛倒,是指從排卦所得之二十四山,與羅經原本所定之位置正好是顛倒的。順逆行,即排卦法山上用隂順陽逆,水裏用陽順隂逆。珠寳與火坑,係吉或凶之隱辭。即謂羅經之二十四山,要從排卦所得之位以定其吉凶,又要從山上排卦之隂順陽逆,水裏排卦之陽順隂逆以定其吉凶。而不是顛顛倒,二十四山盡是珠寳,順逆行,二十四山盡是火坑。有珠寳,有火坑,是指顛顛倒之中二十四山内既有珠寳,亦有火坑;順行逆行之中,二十四山内既有火坑,亦有珠寳也。
認金龍,一經一緯義不窮。動不動,直待高人施妙用。
認者,即認定此山此水之是金龍非金龍也。
金龍者,即前解《青囊序》所云須形完氣足,神化不測,始得稱爲金龍。一經一緯者,以形巒言,係一直一横之隱辭。即龍之行走,直以作勢,横以作局之意。以理氣言,係一靜一動之隱辭。即謂其形在地,靜而有常;其氣在天,動而有變也。故曰“認金龍,一經一緯義不窮”。即是認定金龍後,又須知其一横一直之局勢,與一靜一動之形氣,而其中妙義,有不可窮盡者也。動不動,係指當令或不當令之隱辭。即《葬經》所云“木華于春,栗芽於室;銅山東崩,洛鐘西應”之意思也。直待高人施妙用,即指金龍之當令不當令,非平常人所能知道的,是要完全洞悉玄空挨排法之高手,才能施其妙用,故曰:“動不動,直待高人施妙用”。亦總結上一句,既認得金龍,亦不可聽時師之胡行亂作也。
第一義,要識龍身行與止。
龍身者,地理之本源也,故列爲第一義。行與止,亦當分形巒與理氣而言之。行,表示過而不留。止,則是停住而結穴也。其形巒之行與止,就像是两砂外張,两水分流,中間之龍得一起一伏,一曲一折而行去,謂之行龍。即《葬經》所指之過龍,是爲五不葬之一。若两砂内斂,两界會合,更得四山環抱,衆水交匯,即是龍止而結穴矣。再以理氣言之,行龍之一起一伏,一曲一折,用羅經格定其起伏曲折處,能節節合法者,方得謂之龍,方得謂之行龍。否則,龍之不成,還那能論行止?如龍行到頭,即龍止穴結,先將坐穴勘定,再用羅經格其四正四耦最高之山峰,與一瀦一洩最明之水光,而能處處合法者,方得謂之龍止。否則,便是花假而非眞穴矣。然而龍身之行止,必然是地理學中之第一義,故曰“第一義,要識龍身行與止”。
第二言,來脈明堂不可偏。
此言坐穴之處,後頭既有來脈以於引氣,面前必須有小明堂以於聚氣,其結穴必定才是眞。即是來脈與明堂没有一様可以偏廢,而不是説來脈與明堂必須正對也。上文言龍身既止,其脈即從龍身抽出,不管它是横來,直來,或正來,或側來,都不必拘泥。但必須要面前有小明堂,得暗界會合,其氣始止。即要顧前顧後,雙方兼顧,而後才可以。此形巒之不可偏也。若以排卦論,來脈有來脈之受氣,明堂有明堂之受氣,二者亦須要同時一様乘生旺,不可顧此失彼。此理氣之不可偏者也。故曰“第二言,來脈明堂不可偏”。
第三法,傳送功曹不高壓。
傳送、功曹,乃指左右護砂之稱。穴低砂高,即高壓矣;穴高砂低,即孤露矣。两者都不可以,故舉一高壓,而孤露也可知矣。若以玄空排卦論,即一六忌三八,四九忌二七也。例如子山午向,酉爲傳送,卯爲功曹。子之坐山排在四,而其天卦九;酉排在二,其天卦七;卯排在七,其天卦二。若坐子山向午,遇酉、卯两峯高者,即傳送功曹高壓矣,大爲子山所忌,且犯了玄空四九忌二七之戒矣。餘可類推。故曰“第三法,傳送功曹不高壓”。即是説第三者,就要洞悉玄空排卦法,然後知坐山在某一字,而傳送與功曹即在某一字矣。能用吞吐法,或兼向法以避之,即不致犯高壓之煞。
第四奇,明堂十字有玄微。明堂,即指中陽也。在這裏講的,又與第二言所指之明堂不同。《寳照經》云“安墳先要看中陽,寛抱明堂水聚囊者”是也。坐山之水,去而至中;朝山之水,來而至中;左來到右,右來到左之水,亦無不至中。適得前後來者爲一直,左右來者爲一畫,以成一十字形,故曰明堂十字。玄微者,即言此十字形之水,内含有玄空微妙之理。所以玄空排卦有來水合坐,去水合向两法。果能來去合法,均可稱爲奇特可貴,故曰“第四奇,明堂十字有玄微”。即是説明堂中之十字水,當有玄空排卦法,眞微妙而不可言也。
第五妙,前後青龍两相照。
此青龍非普通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青龍,係指山水當生旺之隱辭。猶於時在春令曰青春,稱人之少年曰青年之謂。两相照,即前朝與後坐两两相照應,如《疑龍經》所云“未作穴時先作朝”,又云“惟有朝山識倖心”之意也。於形巒上,坐山固從龍身分來,朝山亦要從龍身分來。於理氣中,坐山既得生旺之氣,朝山亦須得生旺之氣,始合天地自然生成之妙。故曰“第五妙,前後青龍两相照”。
慧安居士 2009-09-07 08:56
第七奥,要向天心尋十道。
天心,即宋時所詠“講易見天心”,亦即孔子所云“五十以學易”。以五數、十數居於河圖之中,故五與十爲易之天心,即此所指之天心也。十道,又與上文所言明堂十字不同。十字以形言,當平看。十道以形言,亦當平看。但若以氣言,則要竪看。《葬經》云“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即言形巒之十道也。乘後來之金龍,相前合之界水,即爲十道之一直畫。穴土者,立穴於特異之土中,即是十道之天心。印木者,再印證於左右两砂之開 處,即爲十道之一横畫。再以理氣言,天光之下,地膚之上,即爲十道之一横畫。天光下臨,地德上載,即爲十道之一直畫。其天光與天德得合爲一直者,又須從排運中得之。例如子山午向,子山天卦九,即以九入中,從九宫順序挨之,其天心之五即加臨於羅經之子上矣。午向天卦一,即以一入中挨之,其天心之五即加臨於羅經之午上矣。二五合之而爲十,此理氣之十道也。故曰“第七奥,要向天心尋十道”,即是説要尋十道,須向此玄空理氣中去尋找。其理之深奥,有妙不可言者也。
第八裁,屈曲流神認去來。
流神,即謂水之屈曲流行。於排卦能不出位,於挨星且得對照者,方可稱爲流神。認去來,又須認明其或去或來。如去水,當與向首之字相合;如來水,當與坐山之字相合,爲玄空水裏排卦之第一要訣。故曰“第八裁,屈曲流神認去來”。即是説水流屈曲,於排卦既不出位,於挨星又相對照,且須去與向合,來與坐合,始得而取裁之也。
第九神,任他平地與青雲。
第十眞,若有一缺非眞情。
平地,即平洋穴也。青雲,即高山穴也。謂平洋與高山,除上述之八者外,絶無他法。然上八句,一句各有一義,此第九、第十两句,不過總結上文而言之。故曰“第九神,任他平地與青雲”,是説以上八法,無論山上龍神、水裏龍神,已該攝於八者之中,不管是平洋、高山,均可用之。如於以上八法有一缺點,即是去水來山不合情,而其地亦屬不眞也。故更相囑而曰:“第十眞,若有一缺非眞情。”以此道行世者,慎之!慎之!
明倒杖,卦坐隂陽何必想。
倒杖二字,係一横一直之隱辭。因横卧者爲倒,直立者爲杖也。能明一横一直之理,即知八卦之坎離直而震兑横。乾巽直而坤艮横。更以排卦法團轉排之,亦即知河洛數之一六直而三八横,四九直而二七横。所謂天卦、地卦、陽爻、隂爻得由此而分。故曰“明倒杖,卦坐隂陽何必想”。即是説能明一横一直之理,而八卦之分天地,分隂陽,皆有坐定之位,不必再想矣。
識掌模,太極分明必有圖。
掌模者,係九宫之隱辭。即掌上之食指、中指、無名指,毎指分三節,合而適成爲九宫。謂三指之横紋,即有九宫之模形也。如圖:太極中虚,即中指之
慧安居士 2009-09-07 09:02
即中指之中節爲中五而中虚。其一九、三七、二八、四六,分布於四正四維,不啻如圖之畫分明。故曰識掌模,太極分明必有圖。即是説能識得掌上九宫之模形,又識得中虚者即是太極,而挨星一法,即可從掌上推排矣。
知化氣,生尅制化須熟記。
知化氣,生尅制化須熟記。
化、氣二字,係死、生之隱辭。凡物自有化爲無,謂之化,即死也;自無而生有,謂之氣,即生也。能知化與氣,即能辨生死與衰旺矣。生尅制化者,係致中和之隱辭。即子思子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有生無尅,弊在過旺。有尅無生,弊在就衰。生、尅二字當對看。制、化二字當側看。制,即制其太過;化,即變化其氣質,使無太過與不及之弊。故曰“知化氣,生尅制化須熟記”。就是説,如欲知其生死與衰旺,須熟悉其何者爲生,何者爲尅;何者宜生,何者宜尅,可用制化之法,以致其中和爾。即人工可以奪天工也。
説五星,方圓尖秀要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