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二
归藏•本蓍篇
蓍二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张华《博物志》。
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二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七引《归藏》,按《博物志》云:“蓍末大于本上吉,次蒿,次荆,皆如是”,盖约文言之。朱太史《经义考》云:“当属《本蓍篇》中语”,兹并据以采补。
筮必沐浴斋戒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龟亦然。《博物志》卷九。
归藏•启筮篇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郭璞《山海经注》、罗苹《路史注》并引《归藏•启筮》。
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罗苹《路史注》引首句云:“丽山之子鼓”。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占之曰:“羽民是生百鸟。”《文选》卷十三祢正平《鹦鹉赋》注引作《归藏•殷筮》,《太平御览》卷九百十四作《启筮》,引多“乃之羽民”四字。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鲧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熊。同上。
大副之吴刀,是用生禹。《初学记》卷二十二。
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
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同上。
昔者夏后启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璿台,于水之阳。《文选》卷四十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归藏•启筮》,又卷一百七十七引作“晋之灵台”,无“昔者”及“于水之阳”。
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初学记》卷二十二引至“钧台”。
逸文凡传纪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
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
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黄云扶月。
东君、云中。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东君、云中,见《归藏易》。”
昔女娲筮张云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汉艺文志考》卷一。
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太平御览》卷七十九,《汉艺文志考》引云:“黄帝将战,筮于巫咸”,罗苹《路史注》引云:“昔黄神与炎帝战于涿鹿”。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罗苹《路史注》。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奋》,八曰《熊罴哮》,九曰《石盪崖》,十曰《波盪壑》。《初学记》卷九引“蚩尤”至“青邱”,冯惟纳《诗记》引有《棡鼓之曲》以下。
昔常娥以不死之药犇月。《文选》卷十三谢希逸《月赋》注,《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四,《汉艺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初学记》卷二十。
穆王猎于戈之野。《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一引《尚书归藏》,“尚书”二字误。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庄子释文》,《汉艺文志考》卷一。
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不吉,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太平御览》卷八十五。
附诸家论说
《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山海经》曰: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杜子春曰:《归藏》,黄帝。
桓谭曰:《归藏》四千三百言。又曰:《归藏》藏于太卜。
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淳于俊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中也。
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刘勰曰:《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
《隋书》:《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孔颖达曰:《归藏》起于黄帝。又曰:圣人因时随宜,不必皆相因,故《归藏》名卦之次亦多异。 又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
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 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元稹曰:穆姜遇艮,足徵史之文,尼父得坤,亦用《归藏》之首。
李石曰:按《乾凿度》曰垂皇策者盖伏羲,用蓍卦已重矣。然而世质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动,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变也。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已。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不如是不足以应天下之变。
刘敞曰:坤者,万物所归,商以坤为首,《礼运》“吾得坤乾焉”,此《归藏》之易。
邢昺曰:《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欧阳修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
邵子曰: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谓之地统,《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坤者,地也。
方愨曰:《归藏》首乎坤,各归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为,则合乎地之时焉,殷用地正,故其书名之。
黄裳曰:微显者,易之知也。故商曰《归藏》,《归藏》者,以其藏诸用而言之也。
王观国曰:《礼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郑氏注:“得商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尔雅•释羊属》有“牡羭”,郭璞注引《归藏》曰:“两壶两羭”;《初学记•云部》引《归藏》曰:“有白云出苍梧,入于大梁”,此可以见矣。
《中兴书目》:《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
吴沆曰:《周礼》:“太卜掌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此则《连山》、《归藏》之卦,自重于三皇之时,而《周易》乃重于文王之世。
吴仁杰曰:《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其占不出于本卦;《周易》以不变者占,其占必通于两卦,《春秋传》之文可考也。
魏了翁曰:《周易》三易之义,阖户谓之坤,即《归藏》终万物、始万物莫盛乎艮,即《连山》。
李纲曰:《归藏》,商易也,以坤为首,故曰《归藏》。孔子观商道于宋,得《坤乾》焉,盖《归藏》之书。
朱震曰:《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 又曰:《周礼》三《易》经卦皆八,所谓经卦,则《初经》八卦也。
张行成曰:商曰《归藏》,地《易》也。《元包》义取之。
郑锷曰:《归藏》以坤为首,商人之《易》。其卦坤上坤下,故曰《归藏》,言如地道之包含,万物所归而藏也。
郑樵曰:《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且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乎?
杨简曰:孔子之时,《归藏》犹存,故曰“之宋得《坤乾》焉”。
罗泌曰:黄帝正坤乾,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 又曰:《归藏》者,归藏氏之书也,商人因之。 又曰:《归藏》用八。
罗苹曰:《归藏》,黄帝《易》,而《坤•启筮》乃有“尧降二女以为舜妃”之语,《节》卦云:“殷王其国常毋谷月”之类,其卦是也,其文非也,盖《归藏》之文,汤代之作。
林学蒙曰:《易疏》论《连山》、《归藏》一以为伏羲、黄帝之书,一以为夏商之《易》,未知孰是。
蒋君实曰:商之序《易》,以坤为首,其尚质,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过曰:《易钞》云:“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商《易》所以不传,不知商人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取丑未之冲为地统,坤为地,商用地统,只得首坤。
王应麟曰:《越绝外传》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愚谓先阴后阳,即《归藏》先坤之意,阖而闢,静而动。
马端临曰:《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伪作,此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尔。
葛寅炎曰:《归藏》,黄帝中天易也。
家铉翁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朱元昇曰:《归藏》虽自黄帝作,实循伏羲之序卦,《汉•律历志》曰:“伏羲画八卦,由数而起,至黄帝而大备”,是知伏羲《易》与黄帝《易》一以贯之者也。 又曰:《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初未尝以《周易》废《归藏》也。鲁襄公九年,穆姜为筮而遇艮之八,杜预释之曰:“是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也”,以此见春秋之时《归藏》尚无恙也。 又曰:《归藏》取则《河图》者也。《河图》藏十不具,是以《归藏》去十不用。
吴瀓曰:《归藏》,商之《易》。 又曰:夏商二《易》,盖因羲皇所画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与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连山》首艮,《归藏》首坤。
吴莱曰:《归藏》三卷,晋薛贞注,今或杂见他书,颇类焦赣《易林》,非古《易》也。
赵道一曰:轩辕黄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重卦之义也。帝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归藏》书,此《易》之始也。
朱隐老曰:《归藏》,黄帝之《易》也,以坤为首,而凡建丑者宗之,不特殷人为然也。
朱升曰:《归藏》首坤,静动之首也。
丁易东曰:夏曰《连山》,商曰《归藏》,虽首艮、首坤之不同,然皆止以下卦为贞,上卦为悔,故箕子《洪笵》但云占用二耳。
何乔新曰:隋《经籍志》有《归藏》十三卷,出于刘光伯所上,意甚浅陋,书虽不传,《易》所谓坤以藏之,即《归藏》之遗意也。
何孟春曰:殷《易》先坤后乾,有静斯动,阴阳之定理也。
杨慎曰:《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不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胡应麟曰:《七略》无《归藏》,《中经簿》始有此书,《隋志》因之称此书“惟载卜筮,不类圣人之旨”,盖唐世固疑其伪矣。
郑元锡曰:《归藏》首坤,藏而后发,孔子曰:“吾欲观商道,得坤乾焉”,盖善之也,然于《易》褊矣。
沈懋孝曰:商《易》首坤以藏敛,而发动直之机。
郝敬曰:《归藏》坤卦,坤为地,百昌归土曰《归藏》。
焦竑曰:《归藏》坤也,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董斯张曰:《归藏易》今亡,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阙其四,与《周易》不同。
孙奇逢曰:《归藏》首坤,坤以藏之,天下事不竭于发而竭于藏,退藏不密生趣,所以日枯也,故藏者养也,坤元所以资生也。
徐善曰:《归藏》之亡久矣,有求之《古三坟》及司马膺、薛贞之书者,失之讹;有即指归魂、纳甲之书为《归藏》者,失之陋;有谬解乾君坤藏之语而谓方图即《归藏》者,失之附会;若卫氏之操笔妄拟则失之肆矣。
朱彝尊曰:按《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辞皆古奥。而孔氏《正义》谓《归藏》伪妄之书,亦未尽然。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
马骕曰:《周礼》大史掌三《易》,近师以《归藏》为殷《易》之名也,其繇辞诸书所引用多古质。
归 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本
归 藏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本)
清•严可均 辑
归藏 谨案:杜子春注《周礼》云:“归藏,黄帝也。”《御览》六百九引《帝王世纪》云:“殷人因黄帝曰《归藏》。”《礼运》:“我得坤乾焉”,郑元云:“其书存者有《归藏》”,《疏》引熊安生云:“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隋志》、旧、新《唐志》:“《归藏》十三卷”,《隋志》又云:“《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案《御览》六百八引桓谭《新论》云:“《归藏》四千三百言”,是西汉末已有此书,《汉志》本《七略》,偶失载耳。《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云:“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玉海》引《中兴书目》同。《文渊阁书目》不著录,盖三篇又亡于元明之际。今蒐辑群书所载,得八百四十六字,视桓谭所见本略存十二焉。
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御览》七十九,《路史•前纪三》、《后纪四》。
昔者丰隆筮将云气而吉核之也。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 案:旧写本每条删下半段,以“之也”字代之,通部如此。《穆天子传》二注云:“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云师”,疑《归藏》之文。陈禹谟本作“虽有丰隆茎,得云气而结核”,盖臆改也,不足据。
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 《初学记》二十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文选•月赋》注、《宣贵妃诔》注、《祭颜光禄文》注,《御览》九百八十四。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续汉天文志上》注引张衡《灵宪》,当是《归藏》之文。
鲧筮之于《归藏》,得其大明,曰:“不吉。有初亡后。” 《路史•后纪》十三
昔者夏后启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于水之阳。 《艺文类聚》六十二,《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一百七十七。
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 《北堂书钞》八十二,《初学记》卷二十四,《御览》卷八十二。
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路史•后纪》十四
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于荧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 《御览》卷八十二,又九百十二,《路史•后纪》十四。
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 《路史•后纪》五
昔穆王天子筮出于西正,不吉,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御览》卷八十五。
穆王猎于戈之野。 《御览》八百三十一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 《庄子•大宗师》释文,《路史•后纪》五
节卦:殷王其国,常毋谷目。 《周礼•太卜》疏,《路史•发挥》
剥: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 《御览》八百四十
鼎有黄耳,利得鳣鲤。 《艺文类聚》九十九
有凫鸳鸯,有雁鹔鷞。 《艺文类聚》九十二,《御览》九百二十五
乾者,积石风穴之琴。亭之者弗亭,终身不瘳。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八
君子戒车,小人戒徒。 《文选》严延年《秋胡诗》注
上有高台,下有雝池。以此事君,其贵若化;若以贾市,其富如河。 《御览》四百七十二。
有人将来,遗我货贝。以正则彻,以求则得。有喜则至。 《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览》卷八十七
有人将来,遗我钱财,自夜望之。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五。
东君、云中。 《史记•封禅书》《索隐》云:“见《归藏易》”
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 《路史•发挥》。 案:此盖《说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
已上二十五事,引见不著篇名,其云“黄神”至“夏后启”占验,当在《启筮篇》,而并及武王、穆王者,盖太卜增加。《北堂书钞》一百一引桓谭《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故殷《易》有周事。凡繇辞外,皆传说耳。
归藏•启筮
太昊之盛,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艺文类聚》一,《文选》谢脁《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注,《初学记》一,《白贴》二,《御览》八,又八百七十二
昔女娲筮张云幕而枚占,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二,《初学记》二十五,《御览》七十八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郭璞《山海经•大荒西经》注,《艺文类聚》十七,《御览》七十八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初学记》九,《路史•后纪》四。 案:《路史》又云:“蚩尤疏首虎腃,八肱八趾,见《归藏•启筮》。”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乃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 《山海经•大荒南经》注
帝尧降二女为舜妃。 《周礼•太卜》疏引《坤•开筮》,坤是其卦名。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注,又见《史记•甘茂传》索隐。
鲧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山海经•海内经》注
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 《初学记》二十二,《路史•后纪》十二
丽山之子鼓,青羽人面马身。 《山海经•西山经》注,《路史•后纪》四 案:《西山经》又云:“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注云:“其类皆见《归藏•启筮》。”
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之羽民,是生百鸟。 《文选•鹦鹉赋》注,《御览》九百十四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山海经•海外南经》注
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 《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归藏•郑母经
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毕之。《尚书•五子之歌》疏,《左传•襄四年》疏,《论语•宪问》疏,《孟子•梁惠王》疏。 案:洪兴祖《补注天问》引《归藏易》云:“羿毕十日”,即此约文。
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明启亦仙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注。 案:《穆天子传》五注云:“嵩高山,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而子启亦登仙,皆见《归藏》。”
明夷曰:昔夏后启上乘飞龙以登于天,皋陶占之曰:“吉。” 《御览》九百二十九。 案:《路史•后纪》十四引《归藏•郑母经》“明夷曰夏后启筮,御飞龙升于天”,与上文连为一条。
归藏•初经
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釐、初巽。 《路史•后纪》五,又《发挥》。 案:《玉海》三十五引作“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釐、初巽,卦皆六画,奭即坤,荦即坎,釐即震,世有《归藏镜》,亦作奭、作荦、作釐。”
归藏•齐母经
瞿有瞿有,觚宵粱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苏。士有泽,我取其鱼。《尔雅•释畜》注,《释畜》疏云:“《归藏•齐母经》之文也。瞿有,卦名。”
归藏•本蓍篇
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二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御览》卷七百二十七引《归藏》,不著篇名,《崇文总目》云:“今唯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知此为《本蓍篇》文。
《连山》
清•马国翰辑
马国翰序:《连山》一卷,残阙。案《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郑玄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贾公彦疏:“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又曰:“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人无为卦首之理,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也。”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盖后汉时此书尚存,君山及见之,而传者甚少,故《汉•艺文志》、《隋•经藉志》皆不著录,《唐•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考《北史•刘炫传》:“时牛宏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求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自炫有伪造之《连山》,而司马膺注本至唐始出,,后儒献疑,有繇也。然皇甫谧《帝王世纪》、郦道元《水经注》、李淳风《乙巳占》皆引《连山》,谧晋人,道元北魏人,皆在刘炫前,淳风所引“姮娥奔月枚筮有黄”,与张衡《灵宪》同,决为古之佚文,,其它以韵为爻,与《易林》颇似,纵非古经,要与《三坟》所载《山坟》为《连山》出于毛渐手序者迥不侔矣。梁元帝亦有《连山》三十卷,段成式谓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今已亡佚,或者后人称述不能区别欤?兹辑诸书所引并众家论说为一卷,而朱元昇、薛贞二家说或见本书,或合先制,取以附正经之下,触长引伸,在好学深思者之善会焉尔。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连山》
1、剥
上七曰:数穷至剥而终吝。——黄佐《六艺流别》引有曰字、吝字,罗泌《路史》引有而字。
象曰:至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引有曰字及上句,罗泌《路史》引有亦字。
2、复
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罗泌《路史》引无曰字,黄佐《六艺流别》引作“复上七曰:龙潜于渊,存神无畛”
象曰:复以存神,可与致用也。——《六艺流别》引无与字,《路史》引无上句,作“象可与致用也。”
3、姤
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窪,兹孽之牙。——《路史》引作“初六”,无曰字;《六艺流别》引作“姤初八曰:潜蛇于窪兹孽之牙”。
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六艺流别》引无与字,《路史》引无“曰阴滋牙”四字,云:“象:不可与长也”。
4、中孚
初八:一人知女,尚可以去。——黄佐《六艺流别》
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同上
5、阳豫
6、游徙——罗苹《路史注》:“《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史记》:‘始皇得镐池君璧,言明年祖龙死。卜之,得游徙吉’,阳豫、游徙,《连山》卦也。”
7、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郦道元《水经注》
8、鲧封于崇。——裴骃《史记集解》
9、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皇甫谧《帝王世纪》,《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
10、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只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
巳占》
11、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案:此条没注出处)
12、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13、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春秋左传》:闵二年,鲁史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程迥《古占法》引之云:“此固二易之辞也。”
14、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春秋左传》:僖十五年,晋卜徒父筮,卦遇蛊。
15、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春秋左传》:成十六年,战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顾炎武《日知录》引此二节云:“即所谓三易之法也。”并附于此。
朱元昇《三易备考》曰:《连山》二篇,自复至乾为阳仪,自姤至坤为阴仪,其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二篇之末,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举《连山》策言之也。
又曰:《连山易》,夏时之取则也;《尧典》一书“分命羲和”,亦夏时之取则也。以《书》考《易》,其义一也。《书》:“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盖取仲星以定四时者也。今即《连山易》而布以二十八宿,冬至其卦也复,其宿也虚;夏至其卦也姤,其宿也星;春分其卦也临,其宿也氐、房;秋分其卦也遯,其宿也昴。四时之二至二分,以卦準宿,即《尧典》之中星。
又曰:长分消翕者《连山易》,至精至变至神之理寓焉。乾与坤对,乾之长即坤之消,乾之分即坤之翕;坤之长即乾之消,坤之分即乾之翕。兑与艮对,离与坎对,震与巽对,余五十六卦两两相对,长分消翕,悉準八卦。
薛贞曰:《连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与先天小图合。又以艮、震、巽、离、坤、兑、乾、坎为序。
附诸家论说
1、《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2、《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
3、杜子春曰:《连山》,宓犧。
4、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 又曰:《连山》藏于兰台。
5、郑康成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
6、淳于俊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运连天地也。
7、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8、阮籍曰: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9、皇甫谧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
10、梁元帝曰: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按《礼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
11、孔颖达曰:《连山》起于神农。 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
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12、贾公彦曰:《洪範》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
《周易》三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丧礼》:筮宅东西“旅占”,旅,众也,与其属共占之。《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无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13、刘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人之道也。以寅为正,穆姜之筮,遇《艮》之八,是为《艮》之《随》者,此《连山》之易。
14、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者,人也。
15、方慤曰:《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其位居东北之两间,则向乎人之时焉。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
16、黄裳曰:阐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连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静而生养乎物者也,有仁之道也。
17、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
18、陆佃曰:《连山》始于艮,故曰《连山》,《易》曰“兼山”是也。先儒以为象云气之出于山,连连不绝,非是。 又曰:《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
19、邵博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
20、李纲曰:《连山》、《归藏》以静为占,故爻称七八,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也。阴阳之少,虚而未盈,故静而不变。
21、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历,所以首十月也。
22、郭雍曰:夏易曰《连山》,商易曰《归藏》,而布名曰夏商易者,时尚无易之名也
23、张行成曰:夏曰《连山》,天易也,《太玄易》取之。
24、郑谔曰:《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
25、郑樵曰:《连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26、程迥曰:《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见侯”,是《周易》以不变者占也;季有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之辞也,既之乾则用变也,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
27、程大昌曰:《周官》纪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夏也;《归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别为六十四矣。
28、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其为道则同。
29、郑东乡曰:自庖犧至夏商,八卦虽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长变也,《连山》始艮,《归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变为占,其数止于六十四而已。
30、罗泌曰:炎帝神农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下之文,极其数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醡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
31、罗苹曰:《连山》之文,禹代之作。
32、陈藻曰:夏有《连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33、李过曰:《易钞》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传,其说固善,然未免为率尔之谈。夏、商、周易首卦不同,盖寓三统之义。夏后氏建寅以正月为岁首,为人纪,天地二十四位,艮连于寅,万物终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连于寅,故首艮尔。
34、刘炎曰:或问《连山》、《归藏》之真伪,曰:《汉志》不录《连山》,《唐志》则有之,《汉志》不录《归藏》,晋《中经》、隋、唐《志》则有之,昔无今有,其伪可知,况其言之不经耶?
35、王应麟曰:《连山》首艮,艮是万物之所终始也,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历元,黄钟为律本,太元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罔冥,于元艮之终始万物也。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辞,故周人并存以为占。
36、黄寅炎曰:《连山》,庖犧先天易也。
37、朱元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 又曰:《连山》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又曰:《连山》作于伏羲,用于夏;《归藏》作于黄帝,用于商。周公相成王,设官分职,命太卜、筮人与《周易》并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连山》、《归藏》于无用。 又曰:《周礼疏》贾公彦释《连山》之义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即贾氏之疏稽之《说卦》之辞,夏时之候,夏建寅正,纯艮实应立春,春为时之首,艮所以为《连山易》之首乎?考《汉•律历志》述三统,谓人统,寅木也,太蔟律长八寸,象八卦,伏羲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也。以是知庖羲氏亦用寅正,夏后氏因之而已。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此之谓也。 又曰:《连山易》亡久矣,因《周礼》得存其名,因《说卦传》得存其义,因夏时得存其用。
38、金履祥曰:《连山》、《归藏》其辞不复可考,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39、胡一桂曰:《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40、吴澂曰:《连山》,夏之易。
41、吴莱曰:易占以变,故其数但用九六而尚老,《连山》、《归藏》占以不变,故其数但用七八二尚少。《连山》七而首艮,《归藏》八而初坤,亦不过伏羲之旧,及推其取用之策,《连山》三十有六,《归藏》四十有六,《易》则四十有九,又若不相为用者。
42、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虽唐虞亦然,不独夏后氏为然也。
43、雷思齐曰:《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爻辞异也。
44、朱升曰:《连山》首艮,终始之际也。
45、王祎曰:易自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当时盖有图而无书也,后圣因之作《连山》,作《归藏》,作《周易》,皆本于伏羲之图而取用各不同。
46、何乔新曰:《唐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出于长孙无忌次述,文多缺误,其书不传久矣,然求之尚有可言者,所谓兼山艮,即《连山》之遗意也,六爻皆别,人象。书虽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47、王道曰:《连山》首艮,说者皆谓艮寅位,与建寅之义合,此殊不然。艮在寅,文王后天卦位,夏何由而预取之?且六子皆属人道,独首艮,何也?盖三女无论。震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坎以一阳阶于二阴之中,具不足以当人道之正也,惟艮一阳止二阴之上,既有符于一君二民之象,而又深契夫惟止能止众止之妙,人道之最善也,首艮取此。
48、湛若水曰:夏之《连山》,知止者,始终之要,程子所以取艮卦也。
49、孙宜曰:解《连山》者,谓如山出云,连绵不绝,夫出云连绵,奚足尽天下之理? 又曰:八卦以序相循环,《连山》、《归藏》亦各有序,而其义未备。
50、胡应麟曰:《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购得域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佚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藉,炫因伪造《连山》及《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
51、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终而胎出震之用。
52、郝敬曰:《连山》六画艮卦,艮为山,上下两艮,故曰《连山》。
53、焦竑曰:《连山》艮也,夏时,讲学者所重在止。
54、孙奇逢曰:《连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于行而日新于止,惟其时止则止,所以时行则行也,成始成终之义也。
55、黄宗炎曰:桓谭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辞,岂古昔之方册乎?为此说者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
56、顾炎武曰:《连山》、《归藏》,非易也,而《周官》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犹之《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周、燕、宋、齐之史,非比皆《春秋》也,而云“春秋”者,因鲁史之名以名之也。
57、尤侗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序卦略殊,卦名未尝异也。
58、黄与坚曰:易,周所名,则《连山》、《归藏》亦周以易名而谓之“三易”也。
59、朱彝尊曰:毛渐所序《三坟》,首列《山坟》,谓是《连山》之易,伏羲所作。其象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等义,其言曰“天皇始画八卦,《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荒诞不足信也。 又曰:按杜子春以“连山”为宓犧,“归藏”为黄帝,姚信以“列山”为神农,而班孟坚《古今人表》既于圣人列宓犧、神农、黄帝,又于仁人著列山、归藏,不应复出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