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导读
  首页>>客户导读>>中医与易学

中医与易学
发表时间:2017/3/18

中医与易经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大规模的输入中国,大行其道……一些学者认为中医缺乏科学根据,大致几点说辞如下:1中医的阴阳之理五行生克之道以及脏腑辩证八纲辩证都是凭空结撰全非合实;2:所谓的脉象之说更是穿凿附会自欺欺人;3:中医的诊断不明,没有确凿证据;4:不能用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细菌学等等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中医是有合理的依据……最后下了定论中医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主张废除中医……接下来意料之中随后中医便经历几次大的磨难,到民国国民党时期废除中医的喊声更高,差点让这几千年的医学智慧夭折而不见天日

 

据记载,当时全国各地的中医都组织了请愿团,先到上海聚齐联络,后来大家就一起去南京行政院请愿,这其中就有施今墨带领的“华北中医抗议团”。

 

这种请愿本来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为当时这个法案在立法院已经通过了,中医们来晚了。结果赶巧了,汪精卫的老丈母娘病了,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就是痢疾,但痢疾这病跟身体的整个系统有关,一时间,西医怎么也治不好。于是大家就说,请愿团里不是有一个大名医叫施今墨吗?要不请施今墨大夫给看看?汪精卫的老丈母娘可没那么洋气,点名就要施大夫看。汪精卫没辙了,说那行吧。施今墨就去了,诊断完以后,可能也是为了跟西医赌气,说:“我一剂药就能治好。”最后果然一剂药就好了。

 

汪精卫一看,不得不服,说:“看来这中医还是管一点用。”于是最后表了态,说:“还是不要废除中医了吧”还成立了中央国医馆,由最高法院院长当馆长,施今墨当副馆长。就这样中医躲过了这场浩劫……

 

中医讲整体观大局观,讲阴阳,讲虚实,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表述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有诸内必形于外,运用五行与五脏五官五色五味五音等等相通之理,通过望闻问切借助脏腑辩证八纲辩证来确定病因病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属五行之理),以及药物药理,寒热温凉平补泻,归经(属经络与脏腑辩证)等再结合个人的体质虚实的不同进行医治……这是套整体且严谨系统的医治方法……

 

反观现在的西医,一味强调局部的病理诊断,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忽视了脏腑器官的内在联系,仅依据仪器测量所谓的指标而判定疾病(可是达到指标的病却大多没法治得好,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服药无法根治)……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放疗化疗……其结果出现更多希奇古怪的不治之病……至今国内外医学专家才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科学性,以及中医思维的魅力,也承认西医的很多弊端,大力提倡发扬传统中医……

 

其实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是有客观规律关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旺,相,休囚,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阴阳五行的转化生克……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寻,而中医学仅仅运用了易学的一小部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学是亲附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准则的,所以能够包括天地之间的一切规律。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筮占但高于筮占。《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分为道家易与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

 

历代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科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故又有儒家易、道家易、医家易、术家易之分。由此,易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易学的范围和包含量也不断扩大,“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而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

 

也许科学永远解释不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易学与中医文化,然而却实实在在的造服人类…

 

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可以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规律。可以描述出来的形状、特性、功能,就不是永恒的本质。

 

易医同理且相通,而相反的是医生看不好病不会有人去怀疑医学,即使某些医生道德低劣唯利是图一个小感冒几千上万,滥用手术,滥用放疗化疗一个家庭所有积蓄不够生一场病,一切种种,众人依然不会否定医学……而易学大多人排斥它否定它认为是迷信……不要因为一些装神弄鬼的“大师”的欺骗而否定易学,确实存在有些“大师”借着易学的名号自述有神仙附体法力无边就如王林大师的小把戏,而去否定易学……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很多真正的易学的爱好者参与研究并付诸实践,去追寻其中的客观规律,思维方式…科学的运用,为大众服务……

                                     宗道于丁酉年卯月甲辰日

 

 
 
版权所有:江苏易经风水研究分院、宗道堂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icp备案号: 苏ICP备16002394号
联系人:孙老师 电话:18151399910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宗道堂,QQ:2235221897 微信号:18151399910
联系人:孙老师
咨询热线:
  1815139991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