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帛《周易》的出土,以及随后的阜阳汉简《周易》和上博楚竹书《周易》等版本,使我们看到了失传已久的古本《周易》面貌,从而知晓汉初古本、今本《周易》之争的缘由。
古本《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文字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为同文异字,即意义相近用字不同。由于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得以书同文,所以流传于战国的古本《周易》有些异体可以理解。但古本《周易》与通行本《周易》卦序的根本差异却匪夷所思。
阜阳汉简和上博楚竹书《周易》都有残缺难观全貌,马王堆汉帛《周易》则比较完整。帛本《周易》卦序按卦宫排列,次序井然,方便查找和记忆,类似于后来的京房八宫卦序,明显是用于占卜。通行本《周易》卦序借用唐代孔颖达的说法,是按照“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原则排列,但其64卦的整体逻辑线索至今仍然是个迷,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通行本卦序是以人文知识结合“二二相耦”规则为逻辑推演的义理体系。
那么古本是怎么演变成了今本?这个变化的意义何在呢?这是研究通行本《周易》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孔子晚年韦编三绝时读到的版本还是周文王演卦、周公系辞的古本,孔子在读易过程中发现里面有故事、有智慧,他不断地有所感悟,并最终按照自己的认识重新编辑、修订成了现在这样的通行本次序。这个次序完全脱离了占筮目的,而将阐发客观规律放在了首位,易学历史上的象数派和义理派之争也由此肇始,所以探索本义,对象数和义理等后来解易的各种思路就应只是借鉴,而不能照搬。
孔子之后,人们对易的观念被扭转,为什么?就仅仅因为他读后感的流传?他之前数百年间就没人读出零星的义理么?
当然不是,是因为孔子之后,《周易》才有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占筮用的古本,一个是圆融了孔子心血后的孔本,而这后一个版本的编排处处闪耀着人文理性的光辉。由于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需要,经过汉儒整理和校勘的孔本一枝独秀成了通行本,古本则因得不到官方的普及而只能私相传授。古人民间传授有单传的传统,加上抄本不易、战乱频繁,导致古本两汉以后越发地式微,乃至于几绝。
历史事实是,今本结构上的重构,使得古今本《周易》立意上大有不同,使得《周易》从卜筮踏上了2000年的经传研究之路。然而虽然今本《周易》作为书籍是传承了下来,但孔子对其本义却秘而未宣,再加上易大传中收集的都只是他早期读易的心得,所用范本还是古本,今本定型晚于那些讲授,这才造成了后世所用版本与孔子解说的割裂,使得后人无法字斟句酌的去研读本义,只能滋生出一些《序卦》之类的附会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