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
  佛教文化
  道家文化
  首页>>圣贤文化>>出神入化三篇

出神入化三篇
发表时间:2017/10/24

盘古道统一十八卷外有出神入化三篇

第一篇 何为道

何为道?大千世界即为道!是故老君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何故?

若强说大千世界,则人与人之间交流可称为后天之道,可以用语言文辞来表达形容;而人与大千世界相合,其悟全凭信息之沟通,则此信息即是无形无相之先天大道。岂可言说?

须知,后天本是顺应阴阳变化而生,其理纷纭一刻未曾停变;而先天造化机枢,盈虚消息亦时时不断其音。是以老君又曰:“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老君之意,此“名”为强说。是故强说之名,不可为道。

 

 

 

第二篇 道从何来

道从何来

道从盘古而来!如三国时,徐整著《三五历纪》中所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后开天辟地而身死,则:“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méng 古代称民)。”

是以,盘古身化天地,始现今日大千世界之貌。其德冥冥,止于至善。其神不灭,始成鸿钧。老祖开立道说,传与盘古精气所化三清者,盘古道统始立。史称:“三盘定纲纪,盘古太祖门。”

 

第三篇 道史

道史如何?

大道者,始于太祖盘古,宏于老祖鸿钧,止于至祖三清!

何以故?

今之所学道法,皆出于三清至圣。而太祖之德,天地造化,皆在盘古大神所化鸿钧。其道无相,唯至圣者至诚能感,后天不达至圣之境,故而不喧。

道史开于“三纪”(纪jì谓对天时的纪载),是至圣者皆喧三界,三才、三圣之法。学人皆悟“盘古”而入“盘纪”。悟而同圣“定”下“强名”者,“定纪”始为“纲纪”之祖!周天之下,定三界,安三皇,立乾坤,尊社稷,布周天星宿,安上古众神,约其纲纪,初劫征伐,演至如今,大道衍没。

是故,道于明而至极,明后道衰。学人无道而学,无法可悟,须知是道入“盘纪”,封法封真,至今五百余载!呜呼唉哉!

是故天时圣人教化,再世代师传法,开“古纪”之风,全修真之妙。立天梯超海,呼遁藏之灵,集五行之密,喧造化之机。是为“太纪”得法,为德渡者铺垫。

诗云:盘古凿破鸿蒙壶;一化大道变千途;

乾坤正反留意看;始之天地造化炉;

悲呼圣人之名,大道至此而复盛。学人得盘古道统,安心于志,修身于道,无不称“道法太妙,行之太效”

复共云:         真传不得失根本;

误入旁门患至深;

大道千古只一脉;

旁门三千终不归;

 道史至此,继“太”而得法,各个做“祖”。乃是大道得“一”而变万千之理。阴阳造化之功,全在如理而修。各有所长,“祖纪”复尊至圣,理达三清。天下“道门”复开,共尊十字道统“三盘定纲纪,盘古太祖门” ,大道行于天下焉。

 

正是:  巨斧开天,凿破鸿蒙栽道种;

枯花又开,道果何时结得圆;

 

 

第四篇 修道

如何修道?老君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边界)。”

无名之始,万物之母,是道。以无欲观无名之奥妙曰参;以有欲而观事物端倪为悟。是故,唯参唯悟是为修道。

然,何者为欲?何者为观?何为无欲?何为有欲?

何者为欲?识为欲。何者为观?神为观。何为无欲?神观无欲。何为有欲?识观有欲。

是故,修道者,以欲与神为修,以观为道。虽万象而识受,虽无形而神观,即为修道。

所谓:无欲还原,色身假中端有真;

有心求道,性命由此全无染;

可见,修道之本,在呼于“识”,成呼于“神”。又因“修”、“道”不分,故“神识”一体,唯用参用悟而得道。

 

第五篇 道以静进

道,即唯参为悟,是故道以静进。

何故?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昔皆归。”又云:“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是故,修道之始,以静入道。

然,静有多端,何静以入道?

《灵宝定观经》中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是故,舍事曰静。

要知道,我们每每想坐下来修法参道的时候,也是需要很大的机缘。往往欲静不能,或俗事牵扯,或家人纷扰,甚至一要修道,电话不断,事亦不断,是不得静故。而平时无事,往往百无聊赖。

须知,进道伊始,往往道魔并现。此时全赖平时修性之功,性定则道进,性动则入魔。此修性即是指舍事而言。必要作到,见眼前事,能如隔世旁观。则日日烦恼,可做砺性良机。不为外动,是为舍事。修道之时即得清静,不着魔扰。然此静尚要如经中所言:“外事都绝。无与忤心。”方可。

何为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要知舍事不招魔扰,可有仵心一样是魔。何曰仵心?即是不从吾意之心。譬如我们当欲修道之时,意欲修道,可尚有杂事未了,尚须当下备办,即是忤心。忤心一生,必有未舍之事,事不都绝,心不安定,如何清静?是故,若要清静,必须“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然后安坐”而求真静。

何为“安坐”?

安坐者,非指打坐而言。安坐要有其地,安坐要得其法。其地,即是能修静之环境。其法即是安逸久坐姿势。常有修道之人,修道未有其地,随意而坐,就算舍事绝事,然造事之机时时不断,安能求静?

尚有学人,坐必如圣,双盘单盘,以意固身,不耐久坐,闭塞气血,未修而先伤其身,如何全道?

是不得安坐之法也。

安坐者,必寻一处静地、静时。宽衣解带而舒其身,坐姿大可随意,以自身气血通畅,能耐久坐即可。静时者,语人修道,过后言事。关闭手机,修后在开。就为修时无有未绝之事牵扰,方可求静。

如何求静?

《灵宝定观经》云:“内观心起。”是为求静。但能“若觉一念起。须除灭。”是为得静。

如何能觉一念起?

曰:不能若觉一念起!何故,内观起心,不见一念,只见万念。

如何若觉一念起?听吾巧妙道来。

安坐之后,不观其心,而先观日之所为,或过往所为亦可。如三省吾身者,必见往日今日之事,历历在目,清楚明白。则,心意观此而得粗静。此中尚有三种境界也要牢固体验,以强心意之功。

一者,过往或今日之事,必要历历在目。感同身受,是其一也。

二者,审过往或今日之事,虽历而心意清醒,独检其过。

三者,观如未观,心意而自矜。

过此三关,心意于心中突显。清明了了,是为体验坚固。亦是基石,此功俞深,则后修越易。

求静至此,境界坚固。而后收摄身心,不观过往今日之事。只观心想意识,即是着力观察,是谁在观过往今日之事。此中尚有两难需知!

一者,不观过往今日之事,心意不现。

二者,观意不易,须臾不定。

所以,修法有渐次。功夫有纯熟。怎可妄言现观即觉念起?

此时,勿要着力着意。但依妙法现意而观,只待纯熟,长养定力方是真旨。终有了了而观心意,知觉了现,是障破现真,日出云破之意。也是修道入静之第一大难。

修业至此,日渐纯熟。依法观意而现觉知,但觉但知,但知但觉。唯觉唯知。灵光闪闪,一片光明,是其候至。“务令安静”是求静之法。不数日久,不念功深。但养静而至极,求虚极而笃(dǔ 忠实,一心一意)动。是此静非真静之功。

缘何?

修业至此,由“觉”、“知”静,而“识”、“神”显现本来。何静之说?

须知,“觉”而是“神”,“知”而是“识”。不外显现本来面目而已,全在虚极而笃。那来静说?

养静至极,虚极而笃。修业到此,天魔初显。是其《灵宝定观经》云:“有贪着浮游乱想”是也。

此时,如《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好静而心扰之。”务要“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行之。久久安逸方可。

此时用功求静,不能着急,大忌是燥。燥动而心火生,毁其道业。但求安住于“神识”(前论修道不分,神识一体。故此神识不分。)务令安静而已。

只求其静,但有浮游乱想,须知是过往习气,宿世记忆,串识种子。不可贪着,着而是魔。但求放净浮念,而归于虚极。若内念放尽,则要静中求动。

缘何能静中求动,唯有欲也。静是神识清静,动是一念尚起。故妙法至此,尚合于灵宝定观之道。能“若觉一念起。须除灭。”而“务令安静”兮。

修业至此,业习弱而魔现亦不强。是故,虽障亦可破除。大道至后,宿世轮回突现,魔扰化障为劫,才是难过。故此道业尚薄,皮毛而已。

故此,要“昼夜勤行。须臾不替。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才得真静。工夫用在神识之上,念动即灭,常照常灭。功夫日久,而得一心念不生,神识了了,如凝虚空,光明不散而自照,是凝了住心。破魔出障而已。

此时,静虽得亦不全。为何?其前所修“照心”,尚有一境界为障。是何?若凝照心而观念起,尚有两见。缘何两见?

一者,识见念动必有一力牵神识。

二者,神见虚空念动而成心符。(一念若动,虚境必有一光动轨迹,是为心念本相。束心之符是也。)

是故,静要求动。即是炼其神识抵抗心符之力。所以,心静还求其动,动、静之中独求神识不动。久久功深,是为入道之静得亦。至此,道由静入,是求神识显现。进而用参用悟,皆可谈得。若不明求道之静,妄言大道,何其谬亦!况且以静入道,也只在门户皮毛,何敢言道?

 

真是:静观凡尘事;逍遥物外心;

知行合一体;方契妙道门;

 

第五篇 炼道以凝神

修道务得真静方可,真静亦要凝神。

缘何?修道至此,虽神识显现,神通渺渺。但神不凝,识不聚。道力尚微。岂是住止?

故知,凝神炼识才是道力,真功用在!

凝神之法,法取清香。于每日安坐之后,凝于空心,取照心而观香之火毫。挨尽而为一坐,不可贪功。贪功伤神,身心亦伤,补之不勤,悔之晚亦。

功夫纯熟之时,能不依有香而见香火如在目前。焚烧之状,不异真香。是为凝神取相。火候到亦。

此时,不可急于求成,微摇心神,而相不乱。动憾神识而境亦常。凝神之功可进亦。

凝神之法,取相香火之明亮。搬亮火而行于虚空。则神识已住于香火。又因其火是相取,故此香火即为外放之神识。游行虚空,即是神凝粗显。

月余后,功夫纯熟。神识外放而心不疲,是为道固之相。可修人法也。

 

第六篇 人法

何为人法?

以神识收于身内,而称人法。修业到此,于神识收聚于眉尖,入而至身。此为人法第一劫。

何故?

神识初入眉窍,盖以外放而转于内敛。此时,神识内在转化而断尽一切外缘,而其自身虽成,却未受道气滋养。恐惊恐吓。若有人声此时惊吓,根基必毁。轻则元神受损而识呆滞,重则魂飞魄散,归于冥冥。而神识内在转化,因初动而不纯熟,或片刻即可,亦或三日五年。神机莫测,非立言恐吓。

是以,必求一安稳之人护持。靠平日积德累功。是故,修道至此,德高初显。修道无德不成,无德不渡此劫。

若是人法初劫得过,侯内外三次纯熟。则人法成亦。至此,由静入道,得真静而凝神。已是半仙之体,神通妙用已显。可修人劫二法。

 

第七篇 人劫二法 寻香问道

何为人劫?

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盘古修道取“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而归。人法修神识而定四劫,又称人劫。一者,收神入体。二者神入紫俯。三者,神入心窍。四者神入丹田。又因神识不分,故阴阳各显八风而合于八荒。

修业至此得道,即用人劫二法“寻香问道”。

何为寻香问道?

前所说安坐者,是进道门户。岂是大道厅堂。大道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是由静故得。故,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此“一”之功也。

一生二而为阴阳。是故,道是阴阳,大千世界亦是阴阳。所谓:“天地大人体(盘古);人体小天地(己身)。”皆不离阴阳也。

是故,无欲以观万物之始(无名),有欲以观万物之母(有名)即为天地根,即为玄牝门。务要自身阴阳同齐于天地阴阳,此根方显,玄门始开。由此内契于外而同参,外契于内而同悟。内外一如,内外互同。以内带外为始,同根而入玄门,“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是为得道。

故此,修道守定阴阳。

不离曰守,知天地己身阴阳曰定。是故,寻香问道之法,即是定己阴阳之方。

寻香问道

法取清香,以神识加于其上。使之能为载也。载何?阴阳信息也。后依初修安坐之时,取己尿液而涂于香。缘何取自尿液?须知:道家管尿液叫做“还原汤”又叫“轮回酒”,最是能体现自身阴阳气息。是故,取汤为法,是取天地阴阳融带己身阴阳为妙用之法。

香取十二,各涂己汤。一字排开,各表十二时辰。取本命方或北方(取其卜必北向;言祝于词而动天性为禳;接阴阳变化之机为神,用而弗灵;巫家之法)。焚香以问道。

何所道?

以定何时修道,天地阴阳最近吾身,进求天地玄门也。则十二支香,上取三寸,下看一寸,取烧最快那支所代表的时间以定自己打坐用功的时间。上取三寸定昼。下看一寸,定夜。进而可修地法。

 

第八篇 地法 阵定阴阳

依寻香问道,则定打坐时间。还依地法,以定方位。摆阵而平阴阳。仙缘以定乾坤。地法者,依人法地而来,上承天道,下接阴功。修道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心,又以人之心秉修天道。是天地人三才之法也。

此地法,须择山泽通气之地或静室。以身为阵眼,坐于本命元辰方位。若其地远离自身生长之地,则取长养地之方向为本命方位。

须知:上接寻香问道之法所得时辰,本是人体与天地阴阳平衡接近之时。非是内外平衡,天地人我成根。是故要选四方镇物以定地法阴阳。挑选镇物,是为寻仙缘。

因己身成圣而补一位,故中央戊己土,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五方只须找寻除己四方灵物即可。其中,中央戊己土,在己打坐之地寻找,其它各依方向而寻。

即见一物,而神识一亮,即是仙缘。虽各依本方金木水火土而取灵性,但知地法阴阳岂是纯一不变?是故,镇物千奇百怪。用而为灵即可。

聚齐镇物,于寻香问道所得之时,坐本命方。调齐镇物于本位,使神识突显一亮,即是阵成。为何一亮,以人法地法近于天法而神识不克,是故一亮。

则可修三窍以进天。

 

第九篇 三窍进天

三窍者,上紫府,中心窍,下丹田是也。进天者,取星入体,引己入天,是为法相天地也。

须知,人以地而成性,地依天而性成,天依道而成法,法依德而自然。反之,自然者,依德而布日月星宿,依星定地之五行,五行成就人性,性由心显而为天机。固呼吸以为强命,命能合血而成真息,是为命蒂阴阳也。

紫府者,依诀而开,非诀莫显。双目平视,见如不见,神识内观,瞳仁对视,紫府自开。反之则闭。

心窍者,平息安神,双目遥视,神识搬运心肺互移,使心达肺处,肺达心处,是逆转昆仑是也。其窍自现。状如白骨双叶,中见一缝隙,是为心苗所生。

丹田者,正坐遥视,神识观肚脐以三十度角向斜上方提三寸,则丹田于脐下自现。状如金字塔,尖角向上。

因女修于此另有玄机,故有男从下修女从中,男重固精化气,女重守心养神以化火。男修成胎,降白虎,男精逆行而成真。女修成息,斩赤龙,女血直腾归心窍之说。

 

书到此处,天机已动。小子本是无德之人,不敢再泄天机于世,留待圣人喧说。所谓: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道不得,不求而道自得。道不可见,心已明之。心不可度,道已守之。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乱心,非心乱人。

 

须知:人能弘道,道能弘人!学道自弘而内成其大;成于经世之平,达于家国天下,使凡夫有圣人之心,匹夫亦有天下之志,即是小子初衷。然,道可受兮,不可传。是故止于此处,有缘得之,无缘失之。

 

书中所言,莫当道法,全是胡言,难信难凭。

道在胸中天地宽;万物有灵都非凡

莫道世人不识伪;世人何曾见过真

 
 
版权所有:江苏易经风水研究分院、宗道堂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icp备案号: 苏ICP备16002394号
联系人:孙老师 电话:18151399910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宗道堂,QQ:2235221897 微信号:18151399910
联系人:孙老师
咨询热线:
  1815139991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