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意念之中总是把这个有形的“身体”看得很珍贵,却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本源。总是不能放弃这个身体的有形,而转向那生命无形的本质。然而唯有进入到那真正本源的无形,我们就能够把呼吸转变为“胎息”了。
也谈“胎息”
之六
训练方法
黄远大/文
关于如何完成,具体实现胎息,前人有太多的经验和介绍。诸如《参同契》《悟真篇》《黄庭经》《阴符经》《慧命经》《性命圭旨》等等。只不过,众人的说法、表达不一,皆因为人们的认识没有得到统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整体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处于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人们何以能够有今日之社会的发达通讯?如何有今日社会之完整、深刻的“作用场”的(认识)观念?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气”作为生命的本质来予以“定义”了。在随后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这一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始终没有再改变。唯有老子没有这样“定义”。而是非常严谨地予以描述,谨慎、小心地表述为“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如何完成从常规之呼吸到胎息的转变呢?!首先还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认识)。
老子在《道德经》开首篇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以“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要我们改变观念,不能用常规的观念来认识我们生命活动之中这一特殊的客观存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真正正确的认识(众妙之门)。
在第5章,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里所讲述的就是如何进入“胎息”状态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是“不仁”,丢掉、抛弃所有人为的规则(法)。“仁”代表所有由人所编造的,不是自然原始、本来的那些法则(观念、意识)。
“天地”不是我们日常观念中的那个概念,而是应该理解为(用我们当今的术语来表达)作用的“物质态”与“反物质态”。“地”者,作用的“物质态”;“天”者,作用的“反物质态”。人体本身就是作用的“物质态(地)”与“反物质态(天)”的统一。人体本身就是“天”与“地”的一个统一。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是指呼吸而言。在“天”与“地”之间作用的相互转换,就好比风箱的抽吸(不断进行着“气”的相互交换)。把我们日常的呼吸(经过练习,逐渐)转变成从“地(的凝聚态)”到“天(的弥散态)”的作用转换。为了说明这其中的道理(具体实现的诀窍),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比喻,人们知道用吸管把瓶子里的液体吸入或用吸管把口中的液体排出。换言之,运用口中的吞吐作用能够控制吸管内液体的流动。就是这个意境。整个的人体就好比能够实施“抽吸(功能)”的风箱。当“吸”的动作发生时,整个人体就好比口(吸管)从客观自然之中的吸入(“嘬”法);当“呼”的动作发生之时,整个人体就好比从口中“吐”出(“顶”或“忍”法)。于此之时,意念集中在此“呼吸”(之作用),而不在其它,别“处”。
古人常常以腹部来从事这一操作,故而通常称呼为“(逆)腹式呼吸”。但真正(最理想、最彻底、最正确)的是全身式的,即以整个身体作为“风箱”(进行“呼吸”)。(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以后的运用中将发生本质的变异!)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刚开始,只能是间歇式的,中间需要休息。慢慢逐步进化到顺畅、通达,均匀连续。
在第6章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里是已经达到了通畅、顺达的境地。有如风箱式的“抽吸”过程,已经完全游刃自如。
在第10章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里,既是从事修炼的六个步骤,也是检查、测试觉识转换状态的六条标准。
第一问,也就是第一步,首先是意念之所在,先要把意念集中,集中在体内的“作用流”上。
“营”者,运营耳。对于“电路”而言,其中“运营”的是“电流”;而在人体之中,作为“生命活动”的“人路”,其中运营者,称之为“作用流”或“生命流”。
“魄”者,神智、精神、意念耳。在“电路”中,控制电流运营的是“电压”;在“人路”中,控制“生命(作用)流”的是“精神、意念”。这也表明意念就是控制“流”的“压”。
在进行修炼的时候,首先要把精神集中在体内的“作用流”上。使二者(两个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作用)相互叠交(加、合)。
第二问,接下来,随后是控制呼吸。使呼吸柔、缓,直至达到婴儿的状态。
第三问,也就是第三步,还是关于意念与情绪的方面,在把呼吸达到柔、缓的同时,把所有的悬念,乃至情绪,心事等等尽皆剔除干净。使没有一点“瑕疵”。
第四问(步),“爱民治国”者,天大之事也。当然也包括自己身体的状态(病痛、展现状态等等),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即遵从自然规律也(不可以主观意念调节、控制)。
这一条是人们经常容易犯“禁”的。人们往往总是发出意愿,于是就干扰、破坏了自然法则的运行。
第五问(步)与第六问(步),是相互对照的。“天门”者,生命集合的自我与外界的客观自然相互之间的联系通道矣。“雌”者,属“阴”,为“本”;“明白四达”者,“(理智之)知觉”也。属“阳”,为“表”。精神、意念要守住本质的“天门开阖(即呼吸作用)”,而对外、表的“现象、状态、事情、情况等等”,要“无知”。此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
在第13章)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们的意念之中总是把这个有形的“身体”看得很珍贵,却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本源。总是不能放弃这个身体的有形,而转向那生命无形的本质。然而唯有进入到那真正本源的无形,我们就能够把呼吸转变为“胎息”了。
人之生命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人之生命的真正本源在哪里?!这个大大的问号,留待人们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