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吏。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它之所以称之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众生的根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色无相,无为无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道,弥沦于整个宇空之中;遍布于宇宙空间和时间之内;渗透于万事万物之中;与生俱来地潜藏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在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在虚态和实态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寻觅到道的踪迹。只要我们诚信、真信,用正觉正念洗涤阴我心灵,让心灵的湖水平静无纹,驱散心中翻滚的乌云,用我们正觉正念的阳我心和意,作为我们与道相连接的准绳,我们也就每时每刻都在她的慈爱关怀和呵护之中。道,时时都在关注着每一个众生,德性缺失的多少,决定着与道融合难和易。道始终慈悲地期待着人们心中德性的修补,早日归复纯真,从而能够与之相印,从而能使道光顺利透入心身,从而帮助我们每个人心中真我本性的成就和莅临。我们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原本就有的不生不灭的道,自性真我。必然会透发出本性之光,朗照身国内外,与宇宙的灵魂--道,同频共振。从而再造我们的道德的生命,远离疾病与痛苦,摆脱烦恼与厄运,获得安乐与喜悦,即世获得解脱,直返道境。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她无为无欲地关怀着宇宙中所有的众生,以她无比博大的慈悲,以她无与伦比的慈爱、关怀和期待,静静的在等待着我们心灵的相应,等待我们将遗失的德性修补完整。我们德性淳厚之日,必然也就是心道成就之时,真我君临内天下普照身外众生之际。当我们心中的道体与宇宙的道相印,必然会出现与整个宇宙道德能量场相应。就会集合成为一股无穷无尽的、强大的能量而实现无为无不为。她远远超越了所有的有相,有欲,有智。这个能量没有极限,它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既可以布遍我们的身国体之内,而滋养德化身中的众生,也可以充满我们的家庭,使家庭和睦安宁。既可以弥散在我们整个民族之中,使整个国家富强安定。还可以播散到整个地球,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生态平衡。
道德的光明,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的范围之外,它没有任何的界限和极限,自然地朗照天地乾坤。虽然一般的、普通的成就者,在成功的早期,他的道德之光光能具有某些局限性,但是大批成就者的道德之光,万朵金莲所放射的光华连接在一起,聚合在一起,就必然会共同构成朗照我们的民族,朗照全世界的道德大光明。道,不增不减,无为平易,慈悲爱生,道是人类的良师。只有道才是可以信任的导师,才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和心身,使我们这个尘封的道心真性重现光明。对这个道,我们所要依附的至道与至尊。至尊是道的化身,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师尊,是三宝中的核心,是道德修养实践者须臾不可离开的灵魂。当今的世界,人类对自己心中的道,心中的本性,真我的实相,普遍地将它厚实地尘封在私心贪欲的泥土中,放任私心贪欲驰骋在金钱名利醉生梦死的妄相中,耗费生命,自堕沉沦。道慈悲地关怀着广大迷途的众生,只要你肯回头,她随时都在进行着接引。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至尊就在每个人的灵魂,他无处不在,随时聆听着你心灵的呼唤,随时敞开着慈悲的怀抱,准备拥抱你,帮助你,救助你。只要你牢牢地念记着他。须臾不忘他,时时真信地至诚地从心灵中发出呼唤,他随时都在等待着你的呼唤,时刻准备带着你返回阔别已久的,几乎淡忘的,那个美好的道的故土,道的家园。我们如果向至道至尊真诚地依附,道就会在诚信者的心灵中作出无所不在的回应,或者通过道的人间化身,或者假手于得证的具有导师能力的人,现身于诚信者的生活圈子之内,用徼和妙回应真诚者的祈求和愿望,并且给予慈悲的指引。道的至尊,是我们最可信任的良师,所需要的是我们的诚信和真信,只要运用我们心灵的声音求助呼唤,用正觉正念呼唤,就必然会得到回应,而并不单纯局限于有为的,显态的所作所为,道处虚处于无为,道具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特性,人们不可错将人心揣度无为的道,而自毁诚信。所求的应证,无为所得必然阴动阳行,不离道性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