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宝诰”
清河子/文
宝诰:
宝者,言其贵也者。或言此篇中之言珍贵,而至于应当以宝视之,切莫等闲亵渎。或言此中神明高贵、圣明、德高,故言其为宝。
诰者,为赞颂之词章,非一般之谄媚奉承之辞,其乃是对有德者、有功者的一种咏颂。
宝诰的体裁属于道教青词的范畴,当然,这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因为宝诰与一般的奏章表文有一些区别,宝诰一般情况下由高道大德或者皇帝贤臣编撰,一旦投入使用便不再作修改,所以现在我们所诵念的宝诰一般就是创作者完成之后的原始面貌,如果有增删减易的情况也须是后面终结时的仙阶封号。而表文则不同,表文里面的词句可以按需要替换上合适的,不过当代道教内几乎所有表文词章的式样都定格在了那个高道大德的年代了,最著名者莫过于唐广成子的《广成仪制》,千百年来一直是正统道教制作章表的范本。
宝诰的内容一般分为来历(行藏)、功德、神威、赞颂、圣号五个部分,当然有些是三部分、四部分或者更多。
如 道教课诵常用【太上老君】的宝诰
太清宝诰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这说明了老君的来历行藏,虽然太上老君是“一位”尊神,但他“随方设教,历劫度人,假名易号,隐圣显凡”,所以我们不能说明白他的所有具体神迹。
而“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也是作为老君的功德之一。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可以说属于颂扬功德的范畴,也可以容纳入表述神威的区域,一般我们可以把前一段“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看作是功德,因为他在化身为春秋老子时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一篇绝唱,“五千文”《道德经》;而“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就是老君代天行权的表现之一,且我们因此而得瞻天德、沐圣恩。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这是通用式的赞词。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就是两个老君最通用的圣号。其他还有比如“神宝君、太上玄元皇帝”之类的,此不赘述。
宝诰,作为中华道教里的一门独特文化,在道教日常修持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圣人崇拜的一种表现。古人们习惯为伟人歌功颂德。
道人们一年中,更确切地说是一辈子,平时在除了戊日之外都需要上坛做功课,而早课与晚课的经典中都适当地安排了【诸真宝诰】,与【八大神咒】、【诸品仙经】、【赞颂歌辞】一起组成道人们修行登真的阶梯。
祖师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所以由此可知作为玄门日诵中的一部分,宝诰也发挥着它极为重要的作用。
宝诰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神明的赞咏,更是作为修行者对先圣的一种崇拜抒发,既有崇拜,就会有学习,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符合规范,从而开发聪明、功满登仙、与道合真。
所以当我们拿起经典,诵念宝诰时,就应想到先圣们的高功厚德,丰功伟绩,藉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安民济世,早成功德。
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